
1992至1995年我在馬來西亞工作了三年,業績差強人意,結果無功而返。馬來西亞有三個主要民族:佔了大多數的馬來人,印度人和中國人。一切政策以馬來人(Bumiputera)為優先考慮,華人和印度人都受到某種程度的歧視。企業僱用員工,必須滿足法律的要求,留下有足夠的職位提供給馬來人,並非唯才是舉。大學取錄學生也非以成績為依據,僧多粥少,華人子弟被迫出國留學。向銀行貸款,馬來人可享受低息的優待。在這樣優厚的條件下,馬來人怎會努力學習,努力工作?
除此之外,馬來人幾乎清一色是回教徒。每日五次定時向真主「安拉」祈禱,流水作業的生產線必須作出調整,以符合宗教規條的要求。每年的齋戒月都嚴格執行,日出之後就禁食,日落之後才解禁。年青的工人吃不飽,工作效力下降,不及標準的次品突然增加。這種情況是我親身體驗過,但難以解決。
越南與馬來西亞截然不同,人民沒有狂熱的宗教信仰,多勞多得,賺錢不是犯罪的行為,並且得到政府的鼓勵。這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越南在九零年代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有顯著的成效。越南的海外僑民,感覺機會難逢,紛紛回歸故里,投入發展的隊伍。這和中國早年實施新經濟政策之後的情況一樣,吸引不少香港人才及港資回國,也引起了外資的關注。.
至於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情況又如何呢?它們很多都是乏善可陳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菲律賓,曾經富甲一方,竟然成為最著名的家傭輸出國,因為國庫都被馬可斯一家屠光了,是菲國人民的不幸,也是國家的恥辱;人口最多的印尼,仍然貧窮落後,成為家傭出口的亞軍;泰國沒有受過殖民統治,領土完整,也沒有面對種族矛盾帶來的紛爭,可是政局動盪,政權更替頻繁,非國家之福;緬甸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亂成一團;柬埔寨曾經遭受赤柬的蹂躪,傷痕累累,正在休養生息;老撾從來都是被遺忘的小國,站得住腳就算是平安大吉了;新加坡確然了不起,是亞洲的瑞士,但人口及面積有限,妨礙了進一步的發展。
越南接近中國,受惠於中國龐大的市場。農產品及漁產都可大量輸往中國,賺取外匯,可支持經濟持續發展。中國近年向高科技產業進軍,將勞工密集的工業向外轉移。越南佔有地理優勢,成為優先的考慮。
越南人既聰明又勤勞,對加班工作全無怨言。他們和中國的傳統觀念一樣,重視家庭的團結,同甘共苦。一家八口一張床,只有在中國人及越南人的社會才會出現,在其他民族是罕見的現象。
越戰的故事被廣泛報導,得到世人的同情。西方傳媒對越南十分友好,佳話連篇,成為旅遊業的催化劑。越南在戰後,埋頭苦幹,聚焦於經濟發展。近年與中國在南海有爭端,希望事態不會惡化,因對雙方都不利。越南對言論自由的約制比較寛鬆,人民與外界聯繫受到很少約束,又和美國重建邦交,歡迎美國人來旅遊,歡迎美國企業來投資。這個政策如果持續不變,越南的前程不可限量。(202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