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說(1062):在父親節的聯想

常聽人說,洋人親情觀念薄弱,長大了成了家,就只顧老婆子女,把雙親忘於腦後,節日偶爾探望一下,就已經很難得了,他們的父母只好到廣場、公園餵白鴿去,數不盡有老來寂寞。

事實是否這樣,沒有研究過,但看到不少洋人朋友並非如是。外子有一個同學叫米高,兩兄弟從小喪父,靠寡母養大,米高後來做了著名建築師,因取了親,婆媳關係不諧,(自「孔雀東南飛」至今全世界的婆媳關係都是水火不容,不知為什麼?)他母親要求搬走。

米高在家居附近買下一塊地,以檀香木為母親建了一座昂貴的房子,據說以檀香木為建築材料,不但室內香氣清馨,且驅除蛇蟲鼠蟻。

米高的娘親大人入住後,頗為滿意,但她最怕天上雷鳴,每逢暴風雨之夜,米高不是到新房子陪她,就是連連打電話去安慰老母親。平時有暇,兩兄弟也常到母親處侍奉左右,有這樣的孝順兄子,夫復何求。

所以說,不能一竿子打盡一船人。洋人有孝有不孝,華人也同樣。在香港還聽說把母親帶到新界棄掉(回市內馬上搬家)的新聞,或趁老父患病入院,乘機不去接出院的悲劇。古代很重視孝道,不管是否封建,時至今日,能孝順雙親,供養父母,仍是應盡之義務。

本人在香港有位文友,五十年代少年時回國讀書,七十年代申請回印尼,但正如當年不少華僑一樣,到了香港便留下不走,並在出版界覓得一份良職。

印尼頻頻暴亂排華,災劫橫生。文友的父母仍在印尼,店鋪被燒、家園被毀,其父又氣又急,一病而逝。其母把所有財產廉價售賣,攜其所有落荒而逃到香港投奔吾友及他的兩位姐姐,並趁樓價低企幫三姐弟每人交一筆首期買了樓。誰知問題接踵而來,就是三姐弟皆以本身有自己生活為由,拒絕與母親同住。而其母年紀老大抱病在身,這更令子女驚恐,因香港經濟不景,人人份工危在旦夕,萬一為照顧老母遲到請假,可能分分鐘接大信封。而且人性私念一起,想道母親又不是得我一個子女,我自己也要照管子女呢,故三人都不顧親情把母親拒之門外。

後老母親惟有把剩下的錢租了樓住,並約法三章——子女輪流去陪伴她。結果不久這個說兒子考試要溫 習,那個說老婆生病要安慰,一個個的蹤影全無,最後老母親大哭一場,仍回返印尼。此乃真人真事,是否很可悲呢。

本人不為文友諱,是看不過限此事。記得「儒林外史」中有位鄭老爹說:「如今人情澆薄,讀書人都不孝父母。」窮文人匡超人聽了,十分感慨。徒來匡超人因孝順父母、好學不倦,因禍得福。此乃後話。(文/馮湘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