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淘宝(128):认认民国瓷绘名家汪佩辉粉彩茶杯

笔者近日淘到一对小茶杯,落款是汪佩辉。通过网络了解,汪佩辉为晚清民国制瓷大师,颇有名气。笔者将小茶杯发给几位大咖看,他们的回复都是,物件是晚清民国的,玩玩还可以,市场价值有限!100年前的物件不值钱,这是笔者能够接受的!正如另一位藏友David感叹说,“你总算买到一个外表与内心一致的老物件!”不过,他也补充一句,“不要想着靠它发财啊!”这个问题倒是大家不要担心的,因为笔者从来没有想从趣淘宝中做发财梦!

既然是民国物件,笔者以此为基础,给大家汇总一下民国瓷器的特点。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浅绛彩和“新粉彩”、以醴陵窑为代表的釉下五彩,以其鲜明的装饰特色,可以看作是民国、特别是民国早期(抗战开始以前)瓷器装饰的代表。“新粉彩”从彩料归属上说仍然是粉彩,但其所用颜料不再是天然矿料,而是人工合成料,对于烧成温度的要求比清代的粉彩要宽松,其料以油调和者称 “油料”,以水调和者则称“水料”。“新粉彩”还改变了绘画技法,不再用勾线、填涂的方法,而是用笔蘸料直接绘画于瓷器上,用笔、设色类同于中国传统的没骨画法。

c1-1

c1-5

从彩绘到瓷画艺术民国瓷器以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彩绘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博古、吉祥图案等一应俱全,但画风和图案特点等均尚未脱清人之窠臼。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图案的题材的变化,流行于清代的吉祥寓意纹样依然很多见,但也出现了一些宣传时事和主张的内容,在一些瓷器绘画图案中突出了宣传意义,这个倾向后来更进一步发展为以符号作为民族性的表现。

另一方面,民国彩瓷,尤其是新粉彩工艺与内容的革新,还表现在原本作为瓷器装饰而存在的彩绘,开始有一部分发展为专门的瓷画艺术。这个趋向从清朝同治、光绪时期开始形成,到民国二十年代已成风尚,彩绘工匠中的佼佼者们完成了由瓷画艺匠到“画家”的转变。瓷画从一般绘画艺术学习发展而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不少瓷画艺术家早年就曾经拜画家为师,如“珠山八友”中的程意亭早年师从沪上浙派画家程璋,毕伯涛曾经学画于鄱阳画家张云山等。

c1-4

c1-3

还有一点给大家总结一下,很多人看民国时期的瓷器,反复看了画风笔法什么都对,但是又总是被似乎不同的题款字体所迷惑。这个问题似乎很重要⋯但实际上并不重要!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管在乡下还是在城市,总能够看到摆摊替人写信的,这就是代笔。

事实上,旧时的陶瓷艺人大部份都是学徒制的,即是从小就开始进入作坊跟着师傅描画,这大部分基本都是没正规上过学读过书的人,所以即使一生画瓷无数,技法纯熟,但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画匠。写字题款当然也成了最大的难题,所以,便产生了代笔人代为题款写字。即使是珠山八友也常常是找人代笔。因此,判断一件东西的对错,往往不能靠题款下结论。弄清楚谁代笔写款显得尢为重要。

c1-2

在众多的代笔者中,珠山老人尤其突出。由于其只能代笔,故其真实身份不见经传。但其活跃年代应该从清同治年间至民国早期。期间应该不止一人称珠山老人。珠山老人是景德镇的瓷书家,专门为人题款代笔。由其代笔的瓷画家有汪照黎、吕尚文、杨紫卿、许达生(实为许逢生之作)、许逢生、汪佩辉、汪永太(芳林)、王义顺、张义顺、义顺太、李毓华、镇和祥(刘姓)、熊镜如、马庆云、步云、施经明、喻隆太、杨悦升、宝记氏(误作奚记氏)、程钰如、胡生顺、余福兴、余荣盛、胡少卿等人。代笔年代为光绪三十年至民国九年。

看到这里,有名有姓有历史,你觉得这对茶杯如何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