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满腹的千禧一代

受到疯传的充满讽刺的离职告别信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似乎可以生出一个子类:大专业服务公司的审计培训生们写的充满讽刺的离职告别信。

最近的一封出自奥利弗•阿尔科克(Oliver Alcock)。他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曾是普华永道(PwC)的审计培训生,两个月前,他在离职的当天,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为什么没有达标的原因。

“在普华永道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不是很开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核的压力,和我自身容易厌倦的个性,”他写道,他列出了“他没做到的事”(“在普华永道的培训课程中学到东西”,“不断通过各种考核”),和一些他做到的事(“参观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市最好的药品超市”,“报销大量差旅费”)。

也难怪向老板写邮件的未通过考核的会计师越来越多。随着较资深的员工们凭借工作经验另谋他就,仅仅为了弥补离职率,大公司就不得不广招新丁。概率(或许这也是阿尔科克未能通过的课程之一)表明,心怀不满的前准审计师势必会比,比方说,不开心的前见习修帆工要多。

倘若阿尔科克认为,20多岁时发过的一封粗鲁的离职邮件会随着时间淡出公众的视野,那他就错了。首先,《每日邮报》(Daily Mail)已经刊登了他的事迹。几年前,我面试过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求职者,不幸的是,她被判无罪的一个不太光彩的案子引起《每日邮报》的注意:如今随便在网上搜索她的名字,仍会在首页看到她出庭受审的信息。

阿尔科克幼稚地表达对自己未能通过考核的满不在乎,不仅有违露西•凯拉韦(Lucy Kellaway)提出的“我要辞职”的礼仪法则–“辞职声明不是坦陈真相的时候,而是一个表现礼貌并将造成的不安最小化的时机”–而且他的所作所为给他的同龄人扯了后腿。

年长的评论家们会认为,他这封无所顾忌的电子邮件表现出的态度和语气,很符合“惯坏的千禧一代”的做派,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踏踏实实去做前辈们以往做过的基础工作。众多毕业生一心想到名企当培训生,准备努力干上几年,就能将高盛(Goldman Sachs)、麦肯锡(McKinsey)或普华永道的工作经历加进履历。

许多与阿尔科克年纪相仿的人甚至还达不到大公司的入职要求。今年,大约有45,800人应聘普华永道英国的3,000个入门职位。有些培训生会厌恶这里的工作是正常的,甚至是难免的;普华永道英国在招聘网站上说,这是“一次一生难遇的机遇”,而对少数肆意挥霍了这一机遇的人,我们甚至都能理解;但就在其他人尚在为博得一个尝试的机会而拼搏之际,当众抱怨在这里工作有多糟糕则不可原谅。

普华永道表示祝阿尔科克一切顺利,并“希望他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然而,对所有求贤若渴的应届生招聘者来说,这也是个教训——不仅仅是应该仔细审视竟让明显不合适的阿尔科克过关的招聘程序。

大公司极力向外界展示,他们正在如何变得更具使命感和社会意识,以及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吸引理想年轻应聘者的好办法。阿尔科克也许不是一个可信的见证者,但他将普华永道的培训程序比作“绞肉机”,还说自己在“三个业务部门工作,离我当初申请的工作越来越远”,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出,在光鲜的许诺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差距有多大。

倘若公司不将这一差距弥合,或向眼明心亮的培训生们解释清楚何以存在这种差距,就会被阿尔科克不明智地表达的这类讥讽钻了空子。那对雇佣双方都不利。(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