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终南山一带的地域文化

重峦叠嶂、古老神秘的终南山,见证了十三个王朝的兴衰更替,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沿着历史发展的河流逆流而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周王朝。透过中华诗歌的滥觞–《诗经》,我们可以管窥到这一带当时的地域文化。

《诗经》中的作品大致产生于西周初年及春秋时期,产生的地域相当广阔,大致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和甘肃东南部等地区。周王朝号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究竟哪些诗产生于终南山一带、反映的是秦地的风土民情呢?历代学者认为,《诗经》中的《雅》诗皆出自贵族文人和巫史之手,主要产生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西都镐京(今长安境内)及其城郊周围和东都洛邑;《周颂》产生于西周王朝的宫廷、庙堂之内,在都城镐京;《秦风》是当时产生于秦地的诗歌。因此笔者认为,《大雅》、《小雅》、《秦风》、《周颂》大致产生于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一带,主要包括今天的户县、周至、长安地域。笔者试图以此为依据,探究远古时代终南山一带的风土民情,以及传承至今的流韵遗风。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淙淙的清泉,幽深的山谷,丛生的修竹,茂盛的松柏,寥寥十六个字,终南山秀美的自然景象尽现眼前;而“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节南山》)则再现了终南山的雄伟险峻。《大雅•灵台》诗中所描绘的“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於牣鱼跃”、“鼍鼓逢逢”,反映了文王之世一派安乐升平、万物各得其所的祥和景象,正是今天人们所向往的绿色环保的和谐生态境界。当时的民风民俗是怎样的呢?《小雅•棠棣》是一首劝诫兄弟友爱的诗:“棠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以棠棣的花萼、花蒂紧紧相依、同根而生比喻兄弟间共存共荣的亲密关系。诗中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种团结御侮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所传承,也是处理兄弟间关系的准则。今天的温家宝总理还曾以此来比喻大陆和台湾相互依存、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小雅•斯干》中记载了当时男尊女卑的民俗:“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穿好衣裳,并将象征高贵的玉器放在婴儿手边抚弄,婴儿哭声洪亮,身上的衣服光鲜耀眼,预示着将来不是一国之君,便是天下之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生了女孩,就让她席地而睡,裹上襁褓,把象征纺织的瓦纺锤放在身边,期望她将来恪守礼仪,行为端正,专心操持酒食一类的家务,不要让父母忧虑。后世“弄璋”、“弄瓦”一说由此而来。由此可见,男主外、女主内,重男轻女的民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还残存在大多数秦人的思想意识里。

《秦风》中有三首描写秦人思想感情的诗。《蒹葭》描写了深秋时节,河岸边的芦荻上结满了洁白的寒霜,苍茫无际的河水边,一位青年欲见心上人而不得那种柔肠百结的惆怅。《黄鸟》一诗通过秦国人民对即将为秦穆公殉葬的子车氏三子: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的深切哀悼,痛斥了秦国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全诗急切地反复呼吁“彼苍者天,歼我良民!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读来震撼人心,体现了秦地先民敢于舍生取义的正直和善良。《无衣》是秦地先民唱出的一首威武雄壮的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全诗语言豪迈坚定,慷慨激昂,体现了先民们骁勇善战的胆魄以及团结一心、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秦地是中华农业的发祥地。终南山一带的百姓自古勤于耕耘,精于稼穑,以农业为主业,人们常说“七十二行庄稼为王”,足见对农业的重视与推崇。这一带的农耕文明在《诗经》中亦有记述。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等史诗,追叙了周人祖先开辟荒田,划疆界,通沟渠,播百谷等发展农业的场景。《生民》歌颂了周人的始祖后稷在农艺方面的神异本领:“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嘣嘣”—大豆繁茂,禾穗丰硕下垂,麻麦茂盛,瓜果累累,寄托着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美好祈盼。《周颂•载芟》一诗记述了农奴们垦荒、耕耘、播种、除草保苗、收获的全过程:“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割除杂草,砍伐树木,深耕泥土,两人一组,共有两千多人散布在田间同时耕作,再现了农奴们集体垦荒的盛大劳动场面。“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穮。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锋利的农具在向阳的田地里翻土。播撒百谷的种子,把它覆盖在泥土中开始成活。幼芽连续不断地抽生出来,有一些幼芽长得突出。禾苗齐整,长势喜人,仔细地清除禾苗间的杂草。庄稼丰收了,堆满露天的积谷处,多得数不清。这一系列耕作过程亘古未变,正是秦地老百姓所熟悉的生产活动。《周颂•良耜》中说“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其鎛斯赵,以薅荼蓼”,可见当时已有锋利的金属铸造的铧犁和锄头,用于深耕及除草。劳动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农业的丰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小雅•甫田》中描写了欢庆丰收、祭祀农神的场景:“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可见农业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小雅•无羊》一诗生动描述了当时牲畜的蕃盛状况:“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一派牛羊众多的兴旺景象。“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牧人喂养牛羊时懂得粗细草料搭配,雌雄分开喂养。把羊驯养得小心谨慎不乱跑。振臂一挥,满山坡的牛羊齐来聚集。透过这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卷,可以想见,当时畜牧业已达到一定的文明程度,先民在驯养牲畜方面的智慧可见一斑。

周朝是一个好礼乐、重贤德的王朝,对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雅•烝民》一诗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说先民们具有遵循自然法则、崇尚美德的淳朴天性。诗中塑造了一位国家重臣仲山甫举止优雅、持身谨慎、不欺穷弱、不畏强暴、文韬武略、才德兼备的完美形象:“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这些美德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修身处世的标杆。诗中还引用了当时的一句民谚:“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道德轻如毛,但很少有人能够举起它,意谓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绝非易事。《小雅•鹿鸣》是一首宴饮诗,表达了周朝统治者思贤若渴、礼遇贤才的真诚愿望:“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遨”,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礼乐习俗的讲究和统治阶级对治国之道的重视。《小雅•宾之初筵》记述了贵族宴饮的场面:“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宴会刚开始,宾主分左右恭敬而有礼貌地入座,盛果品的竹器和盛菜肴的盘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桌案上陈列着干果和鱼肉。美酒醇和甘美,宾主一同欢饮,鼓乐声中,不停地举杯互敬。“百礼既至,有壬有林”,言宴会礼仪繁多,场面宏大。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场隆重典雅、文明欢洽的盛宴。这样的场景今天在比较重要的宴会上,例如结婚礼、庆典、乔迁、祝寿等宴会上还可以看到,只是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已无从知晓得详细了。

从以上诗中可以看出,远古时代,终南山一带山清水秀,先民过着辛勤的农耕生活,他们勇敢智慧,淳朴善良,崇尚美德,注重礼仪。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继承和发扬。笔者认为,在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面前,西安人应该立足本地,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打造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城市和乡村特色兼备的独具魅力的宜居之地,使昔日的王朝京畿焕发新的光彩。(文/张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