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槐树关赶集

从108国道或西汉高速,向南走出秦岭大山的标志就是出洋县槐树关。此地扼守汉中的东大门咽喉,在古代必是重多关隘中最重要的一处。无论是旧公路还是改了线的新公路,村民们都在路两边,一家挨着一家建房,这样就形成了新旧两条街。近年来撤乡并镇,槐树关镇管辖的地域和人口也越来越多。

人多了就易形成市场,槐树关与重多乡镇市集一样,每月都有逢集的九天日子,槐树关农历一、四、七逢集,四里八乡的村民都来赶集,也叫赶场。拿些土特产卖了,用换的钱再买些生活日用品或种子、化肥、农药回去,地远的,还要买点东西吃,然后在罢场了才往回赶。现在青状年都骑摩托车来赶集,回家时买几个“后悔馍”或“糟糕馍”接婆娘和小娃。逢集时,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公路两边摆满了待出售的商品,往往不太宽的国道被挤占的车都无法通行了。

自从西汉高速通车后,我去汉中来回都走高速路,多年未见过槐树关逢集了,这个周末同事又约我们来他老家龙亭镇观赏油菜花,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一,天气特别好,气温不像这个季节,到像是夏天来了。早晨起来,先到野外赏还有露气的油菜花,又上到附近一个小山坡上,俯瞰油菜花黄,麦苗青绿,与远处的的山庄。

吃过早餐,有人提议去槐树关赶集。几分钟车程就到了槐树关。除了路两边修的楼房更多更高外,还是与过去一样。槐树关的特产是红苕,上了年纪的老人,赶着黄牛拉着一车一车才从苕窖里取出的红苕,来到集市上,顺路把人力车及车上的苕摆在那,过往的车辆不时有人来买,老黄牛被拉到不远处避静的树下拴着,咀嚼着主人放在地上的稻草。这儿的红苕口感好,无论蒸、烤吃着很面又甜。苕多了,吃不完、卖不掉的就加工成苕粉,再把苕粉挂成粉条,或在米浆中加些苕粉蒸成面皮,或在路边支一小锅,以面粉、苕粉为主料,在烧的滚热的油锅里炸“后悔馍”。加了苕粉的面皮吃起来筋道,炸的金黄的“后悔馍”也很诱人,个大酥脆的芝麻烧饼香气扑鼻而来。只是这些摊点旁边人来人往、车流滚滚,尘土飞扬、垃圾遍地,似乎从业人员的手脸都没洗尽,那敢去吃这些东西。一同事本想买点手工挂面和苕粉条,挂面和粉条的颜色如同它主人一般乌眉皂眼,哪还有吃它们的欲望呀!加工了东西卫生堪忧,卖鸡蛋、鸭蛋、鹅蛋的多,这些东西是原生态,都是你提一筐,他拿一篮,显然是农家散养的家禽产下的,是吃草料而非加了药的饲料下的蛋,应该放心买些吃。小拳头大的鹅蛋,城里六元一个,这才三元钱,几个同事都买下了一些,也算不虚此行。

集市上竹编商品很有特点,圆形的竹筋笼最多,大小型号齐全,农村使用极广,销路自然不错。我在这见到了儿时用过的竹斗蓬,那时下雨天去上学,没有雨伞,成了最好的遮风挡雨用具。几十过后首次见到,甚觉亲切,竟拿起顶戴在头上试了试,想买一顶收藏又觉携带不方便,只好给拍了照。拿起细细端详,与过去我使用过的有些不一样,两层网篾中夹的并不是雨竹叶,而是塑料布,顿觉不爽。看见一位村民在买炭筛,这也是一件渐行渐远的农具,过去常使用,拿在手里又找到了儿时的记忆,问:“多钱一个?”答:“二十元。”我说:“不贵,值这价,现在人工费高了。”他说:“买一个吧。”我说:“无法携带。”人群中一小伙拿了两个编制很精致,式样很好看的,过去专用于装干吃货和蒸馍,悬挂在房间里的楼护上的竹盒子,这个携带方便,我想买两个,可是这小伙说他刚买的,从东向西走过来再也未遇见。

槐树关的集市看看挺有意思的,高高的洋楼,有食品百货超市、服装超市和果蔬超市,门前村民摆的都是农副产品,楼下是手机、摩托车商店,楼上有新东方补习学校,饭店酒楼的窗外挂满了五颜六色的低劣的服装。

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交织在一起,也挺有意思的。集市里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食品卫生问题不可小觑。(2016年3月19日于龙亭镇雍家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