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是否真的将死

“新媒体vs传统媒体:颠覆,还是融合?”这场分论坛是本届博鳌的第一批论坛,除了因为媒体圈同仁往往最早赶到,还大概是由于新媒体大事最近接二连三,每每都总能引起争相转发和解读。前几天“两会”的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许多提问记者的自我介绍,从之前简短有力的“我是xx日报”记者,变成了“我是xx日报、xx网、xx日报新闻客户端记者”。由刺猬公社在春节期间首发的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关于纸媒消亡的观点文章,因为标题党的转载,引发了新一波讨论。会写新闻的机器人将抢记者饭碗?报纸将死,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2018年下岗?争论声还未平息,在自己家里DIY拍视频吐槽的网红papi酱获得了1,200万投资。所以未来的天下果然是新媒体的吗?

传统媒体的命运之争
现投身新媒体的《第一财经日报》前总编辑秦朔明显对传统媒体情结颇深,认为纸媒将死的说法并非事实。如今抛出的这个问题,是三十年前的新闻系学生认为在有生之年绝不可能遇到的问题,因为媒体需要有读者,有读者,就不会灭亡。且不说党政纸媒的读者群庞大且稳定,其他纸质出版物例如图书,实际上仍在增长。更何况,传统媒体在转型新媒体的时候,比起一般所谓的纯粹的自媒体,事实上的影响要大很多。只是说它在新媒体这一端的量比起它原有的体量,仍是太小,所以能不能撬动下滑的趋势不太确定。

专注于TMT行业的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则旗帜鲜明地认为报纸必死。因为“它是非常落后的产能”。社会在一代一代的接替中成长。一代将比一代更加成熟,而成熟来源于整个社会民众不断的觉醒。过去,大家更习惯基于纸媒的阅读方式,报纸作为媒体的一种主要形态,可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为也并没有多少其他选择。但如今,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对于阅读场景的感受,已不再一样。

赵何娟认为,现在的纸媒被保留或继续发展,其实是基于两点。一是社会还需要仪式感。比如杂志的封面、报纸的头版,是民众心里的仪式感。当年轻人对于这种仪式感不再追求的时候,纸媒可能就不存在了。二是场景所需,例如飞机上受条件限制,只能阅读纸质出版物。随着技术成熟,或者新一代人喜好改变,这种场景本身也不存在了,比如说飞机上可能就有局域网,也就不再需要有满足那个场景的纸的出现。当仪式感和场景感这两个因素逐渐消失之后,纸媒本身也是会逐渐萎缩的。

美国新媒体The Information创始人Jessica Lessin则认为,存亡问题不分新旧媒体,独特而有价值的内容得生,反之则没有出路。

传统媒体的新挑战
秦朔认为,传统媒体转到新媒体以后最大的挑战是,内容生产能力将接受直观的考验。由于新媒体这种超级平台的赋能性,使得在内容生产这里人皆可以为尧舜。最当红的自媒体所有者,朋友圈里就有一个全面的小团队,下午五点半宣布降息,过几个小时就能出一篇分析。这个时候媒体人的功夫在哪里,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过去传统媒体盈利,反反复复就是那几种方法,广告、线下论坛、增值服务。现在新媒体靠社群经济、网红、电商,风生水起。过去是媒体公司之间在竞争,现在是要跟一切可以为尧舜的内容生产者竞争,而那些内容生产者可能拥有比媒体从业者更高的专业水平。传统媒体的挑战并非能否利用互联网工具,而是能不能真正挑得起来做合格新闻这个重担。

收费与订阅:新媒体的大趋势?
赵何娟相信,为用户增加成本的内容订阅和收费制的模式会有很好的前景。钛媒体今年下半年也会尝试开始推出付费产品,但是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收费,要经过市场验证和考验。大家一直说的不能收费的,其实是新闻。新闻会越来越像水和空气一样,虽然很重要,但是不值钱,因为供给特别多。值不值钱、是否收费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经过深度加工的内容才有价值。(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