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外销艺术中的文化邂逅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利未厅于2015年9月5日至2016年8月展出名为“中国制造:外销艺术中的文化邂逅”的中国近三百年外销艺术展。

中国外销艺术,即市场中的中国艺术,其传统随市场和贸易线路的发生和起伏而变迁。大部分帝国晚期的外销艺术自制造以来便为欧洲和北美所消费。因此,此次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中国外销艺术展品分别来自于东亚艺术部、欧洲装饰艺术部,和自然历史部。展出的近100件藏品中包括18世纪以来的中国外销画、外销瓷器、外销漆器、外销银器和早期摄影等。展览将在六个月后轮替部份纸质艺术品。此次展览通过外销艺术品将“中国制造”这一概念回溯至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格局因技术革新而剧烈变化的几百年间,展示了中国与广义的西方(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所谓“中西”之“西”,并非今日概念中的“西方”,而是一个方向性的概念,泛指中土以西的所有地区)文化交汇激荡的一段历史。1757年,清代广州一口通商以来,沿着海上贸易线路而被生產、交流和消费的外销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文文本所不能尽叙的多元而互动的历史图景。

何鉴菲博士,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世界文化部明义士中国研究基金学人,是本次展览的特邀策展研究员。郑文倩博士,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世界文化部路易•斯通东亚艺术研究员,是本次展览的策展研究员督导。

中国外销艺术向来以中国艺术传统与西方观念的结合為特色。外销艺术的生產、流通和消费随著贸易线路的扩张而变迁。外销艺术中所呈现的文明碰撞与文化邂逅延续至今。就像如今所有的“中国制造”一般,几个世纪前生产的外销艺术在西方社会,曾经是继承洛可可风格的中国风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曾经是炫耀东方异域风情的纪念品。譬如蓪草画,一种绘画于切割蓪草植物纤维之上外销水彩画,就成为了本次展览的重点之一。蓪草纸是一种特殊的绘画媒介,在湿润的时候,它们可以被形塑或延展成任何形状。由于蓪草纸的特性,水彩或蛋彩极其容易被吸收并沉淀于植物纤维底部,蓪草纸吸水膨胀,令色彩於天鹅绒般质感的纸上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更加能讨好当时西方人的眼睛。深藏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东亚部库房内的这一批蓪草水彩画,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极少得到集中的公开展示,因此,不仅公众不知晓这一批文物的存在,甚至连学术界专门研究中国外销艺术的学者也对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这将近200多张外销蓪草水彩一无所知。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渴求空前,以广州地区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家们热情地回应了这些西方品位和市场需求。蓪草水彩画就是一个极好的个案。画纸上呈现的中国,是一幅幅充满了浪漫想像的中国风俗、日常生活、城市景观、稀奇的动物和植物等。所有这些图像,其制作动机、风格和主题在几百年间随着世界与中国的互动而变迁,它们在满足着西方对东方的想像的同时,也反应了中国艺术家对西方新观念的求知欲和积极学习。除了阐释文物本身的历史意义之外,本次展览的旨趣还在于,将承载东西文化交汇的外销艺术作为一个棱镜,窥视当时18世纪广州的外销艺术家们如何面对外来的绘画技法、材质和观念,以及19世纪中期以来不同地区的外销艺术家如何以不同的策略应对大门口的陌生人,从而反省和检视自身面对文化差异时应有的包容与策略。

本次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对多个延续的艺术传统的强调。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专门为本次展览定制了来自中国外销壁纸生产作坊的当代手绘壁纸两幅,以及来自台湾的蓪草制作纪录片和作为文化遗产的蓪草纸花。在展品方面,为了强调外销动植物绘画的科学写实特性,博物馆自然历史部的昆虫学家和植物学家精心寻觅与蓪草水彩画主题相匹配的动植物和昆虫标本。由于中国外销艺术在欧洲消费,在博物馆中往往归属欧洲装饰艺术类,本次展览展出大量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消费情境中的中国外销艺术,其中两件广州外销银器尤为瞩目,其中一件装饰有中国戏剧人物而留出盾形空白以供西方大户人家铭刻家徽,堪称中国外销艺术的视觉定义。

“中国制造:外销艺术中的文化邂逅”的参观费用已包含于博物馆通票内。为提升观展体验,观众可以移步至附近的中国艺术、雕塑、建筑和宗教文化展厅,将本次展览呈现的文物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情境中理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