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婚姻当念经

有一个友人问我,你每天写些婚姻啊家庭啊,就从来没有怀疑过婚姻本身吗?如果一夫一妻婚姻制度那么完美,为何那么多婚姻不幸与出轨?

婚姻,本身当然有问题。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从小以为人生来就是要结婚,就像人一定要吃饭的一样,后来才知道婚姻只是一个人类发明,并不像吃饭那样是人与生俱来的自带程序。

婚姻是主流人生选择,其特殊在于,人的动物性、道德性、神性,这一切都可以在婚姻中得到体现,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三性也分别对应于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先来讲前两者的关系,遵守规则是社会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你要是乱扔果皮纸屑,大家都乱扔,这个社会就乱了。只有大家都不扔,共同遵守才能维持干净。婚姻制度就是那个“大家都不扔”的约定。通过固化交配选择,固化抚养后代的权利义务以及资源,来维持社会的高效和稳定。好处是,通过遵守规则自我约束,让渡一部分本我的利益交换到其他利益,即虽然不能自由交配了,但是因此获得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后代得到更有效的抚养,这是人生另一大基本需求。

但坏处则是,固化交配选择,这一点带来众多后果。女性,如果完全按动物性本能的话,都是倾向于选择最优质雄性基因,人群里可能十分之一的男人会得到所有女人的青睐,而剩下的绝大部分都会饥渴而死,没有后代。但是在文明社会,如果十个男人里只有一个能有老婆,剩下那十分之九的男人肯定会天天闹起义,在政府门口发动武装进攻,争取自己的交配权,反正有多得用不完的雄性荷尔蒙。为了维持稳定,人类社会发明了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吃大锅饭,基因好和基因不好的男人都一样有一个妻子,绝大部分的男人都解决了交配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对大多数女人择偶也造成了困扰。本质上女人都只爱金字塔顶最优秀的男人,这跟你自己是土肥圆或者白富美没关系。本能上,任何女性就想为最优质的基因“献身”。然而,婚姻制度中男人只能挑一个了,女性不能对优秀男人下手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能得到的男人里挑一个最好的了。而优秀男人本身,也因为只能要一个,而客观上降低了自己的择偶价值和期待。所以,男人女人分别在一夫一妻的过程中,退而求其次了。心理理论提示,凡是对本我压抑的地方,就有能量的固着,不释放便成病。所以当今社会,有钱有权的男人对性交易的热衷,剩女的高不成低不就,以及横竖想改造丈夫的黄脸婆不计其数,这都可以说是婚姻制度必然的伴生品,制度设计的先天BUG。

的确是两难,不固化交配选择,就会出乱子,固化交配,又是对本性权利的让渡,也会带来系列人生悲喜剧。至于被“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同样也是粉色围城内的终生“囚犯”,幸与不幸难以简单判定。

当我们用规则、群体道德去说服自己的本能时,有时候管得住,有时候管不住。因为人的生命本能与向善利他之心同样强大,甚至更为强大。于是我提到运用第三种力量,“神性”来救赎一段渺小的人类关系。简单来说,当自我对本我压抑太厉害遭致更多的反抗,或者完全压抑不住的时候,让我们看向更高远的天空,那时候不但看不到本我、自我,可能连“我”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就是神性拯救的本质。也是为什么西方的婚姻,是在神面前的盟誓,婚姻实际上缔结灵魂的誓约,解释为是一种“服务”“献身”比找寻个人幸福更为优先。但是今天的中国,大多数人是没有信仰的,并且极其推崇只懂了一半的“个人主义”,这就导致我们的婚姻完全失去了第三把枷锁。

所以,要问的是,一个本来人为设计、以保护财产、维稳和繁衍为首要目的的婚姻制度,如何照顾到个人主义时代人类的情感需求?根本无解。有专家预言,婚姻制度在不远的未来,即将从人类社会中消亡,至少不会成为主流选择。目前,越来越多的不婚、合约婚(以若干年为限,到期再商量是否续约)、多偶婚、开放式婚恋形式正在出现。

当然,这些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对“婚姻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我真正有个感触是,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基本困境,就是人之为人,永世不得圆满,只能在残缺中找个平衡。不但是前面讲的社会制度意义上难以万全,从个人选择上是一样的。

安全感,繁衍后代,亲密感,智性上高度默契的灵魂伴侣,自由基于本性的婚恋选择……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的,而这些东西本质上还是矛盾的。比如你想要自由的婚恋选择,就不能对安全感和亲密感有过多要求,注重短期利益就不能看重长期利益了,一个一直在换伴侣的人当然不可能跟一个人发展深入的亲密关系,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又比如你认为婚姻中繁育下一代是最重要的任务,那么在具体的选择中你可能偏于实际,重视实际必然要牺牲一部分精神,这样,你可能会降低对心智上默契程度的要求,那样灵魂伴侣的需求又不能在婚内满足了。所以,在我的眼中,如果一个总是寻觅短期性伴侣的人,概叹社会人心不稳、谁都无法相信、情感无归宿;或者如果一个衣食无忧的资产阶级家庭妇女,抱怨与丈夫性格不合、毫无默契……这些抱怨我都只会听听,也无法可解,因为你已经做出了选择,剩下的这些是相对应该承担的,除非先走出自己的婚恋心智模式。

正如婚姻制度的不完美,个人对婚姻选择只能遵循当时的“利益最大化”。重点在“不是只有利益,没有牺牲”。说婚姻是一种修行的原因正在此。一位前辈说,“没有办法不受罪,只是选择你受哪一种罪。无非婚前你挑来挑去,只是在选一种你能忍受的罪,然后用以后的余生去忍受。”

婚姻制度是文明妥协的结果,也是社会语境里的最大利益化的选择。我们既要面对婚姻制度设计缺陷里的那些伴生品,也要面对婚恋选择中受制于个人心智模式的部分,其结果就是婚姻会导致种种问题,且全都是直击人性深处、个人的潜意识伤痛的,所以婚姻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也无需太悲观,因为“不痛,你是不知道心的存在的”。受罪和痛苦不完全是坏事。用“念经”来比喻,过程很“受罪”,却是直达本质的法门。也许对婚姻最积极的态度,就是不忘初衷的前提下,承担所选择的生活,并坚持下去。正如那句话,最好的婚姻,是选不到、但修得到的。(来源:蘑菇姑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