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草欲言寸草心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出身卑微的小草,已有了尊严、地位,人们善待它,它的生长与花卉、树木相提并论。

没有花艳,没有树大,默默无闻的小草,已攀上大雅之堂,人们呵护它,它的命运与园林、园艺息息相关。

小草不再沉寂,不再是淡出人们视线的平庸之辈,已走进了林园,走进了城乡的边边角角;走进了家家户户,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家家庭园的草坪,是精心呵护的美景,进入春意盎然的时令,雨水充沛,再加上先前追施的春肥,悠悠的草开始疯长了,不出半个月时间又要割草了,割出平平整整的草坪,让绿茵茵的小草,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妩媚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圣,享受着自然的美感。

“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旦错过了当割时机,多长了几天,草就要开花、结籽,失去了原有的优柔、翠绿的常态本色,会大煞风景。

在割草时,只要用心观察、操作就行。观察:是看割草的深浅程度,调整适当的割草机档位,掌握草坪尺寸,以平整划一作为准则;操作:是要注意割草机进退的尺度和拖线。前几年,我们家一次割草,忽视了随机的拖线,致使被铰刀割断,幸好,未酿成事故。我们家割草机个头大,割到草坪拐弯处,转动困难,草坪边沿,割的“不修边幅”似的,在大刀阔斧的清割后,后续便是精雕细琢的打磨,用草剪把边边角角的局部修饰平整、清爽,

看似简单的割草,也有美学涵蕴,割草机每趟走线,力求犁出“直线条”草带,数趟割后,留下的是数道“等宽”的草带,依稀可辨,宛然绿地毯上镶嵌出的一道道清晰的丝线……

庭园里,草坪是园艺的最基本元素,草长得如何?修剪的怎样?直接关乎庭园的水平和品位,如果说割草只是一两个小时的“速决战”,那么养护草坪则是成年累月的“持久战”。
春回大地时,要给草地打洞,好让小草呼吸、透地气;同时,追施一遍春肥;进入夏季,要随时拔除杂草和蒲公英,及时浇水、割草;一旦入秋,补施一趟秋肥;入冬前后,需清理喷水管道内积水,裸露的水管要作保暖包扎……

草坪养护,简而言之,雨水充足和施肥得当,便决定了小草的长势,说到施肥,有专门的草质肥料,分为春季和秋季两种。每年10月份,给草施足秋季肥,使其有足够的养分,休养生息,度过漫长的冬季;还能提升抵抗力,抵御严寒的侵袭和伤害;开春后,草木复苏,开始进入生长的旺盛期,再追施一次春肥,增加小草生长的养分和后劲。施肥关键是要把握好播撒的剂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一次,我们在施春肥时,因为肥料积聚成块,在播撒时,没有均匀撒开,在几处草坪上撒上过量的肥料,造成小草被烧枯死。

保养草坪,及时割草,让小草始终以草长莺飞的柔美姿态和碧翠绿茵的姿色,展示在庭园、自然界,装扮着绚丽的景色风光,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说实在的,有时我看着长得芬芳吐翠的悠悠绿草,相互间挤挤挨挨的相拥相抱,油然会漫溢出悠雅淡定,静美可爱的情愫来,置身于养眼的翠绿、醉心的幽美之中,真的不忍心将其残忍的拦腰绞杀在刀俎之下……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在小草被腰斩断后,空气里,弥漫着一阵阵浓郁醉人的草韵芳香,那是小草献身后,为人们奉献出清新美味,直沁肺底,能“熏得游人醉”,倍感小草的可亲可爱;是它用自己最纯美的姿色装饰、美化了绿地,即便是在遭受到腰斩后,仍不忘用余香,浸染大地,温馨人们;我特喜好享受这种原汁原味、夹杂着原野草香的感受,总是贪婪的嗜吸着,就像要把我的五脏六腑涤滤的一干二净样的,一阵微风荡来,那飘拂着的草韵味,被吹的七零八落,飘洒到远方。

有时我在割草时,放飞思绪,欲言寸草心:

多少年来,小草似乎是被蹂躏、遭践踏的“代名词”,它出身卑微,处最底层,属不屑一顾、无人问津的“另册”范畴。

它虽平凡至极,但执著顽强,甘于寂寞,坦然淡定,从不与百花争艳,也不与树木争宠,默默地烘托着鲜花、万物。

它虽轻身柔弱,但不惧严寒、不畏强暴,坚韧不拔,从不低眉折腰,也不好高骛远,静静的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和责任。

它虽屡遭践踏,但无怨无悔,忍辱负重,百折不饶,从不屈从、降服,也不怨天怨地,悄悄地的抚慰着伤痛,坚守在疆土……

它无耀眼的姿色,只是一抹翠绿;也没有炫目光环,只是一缕淡幽;更没有自傲的业绩,只能为一地绿装;它悄声无息的来到世间,又留有余香的静静的离世,“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往今来,“草”是在无足轻重、世俗的鄙视目光中,倔强的生长,矢志不渝,以无比旺盛的生命力,铸就了“一岁一枯荣”的豪情壮志。

千百年来,“草”是在不屑一顾、淡漠的扭曲视野中,顽强的生存,自强不息,以无比坚强的再生力,书写了“春风吹又生”的不老情怀。

如今,小草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园艺超市里占有了一席之地,与繁花、玉树一样,平起平坐,相提并论,按质论价;在公共绿地里、庭园内,小草和百花、树丛一样,受到善待和精心的呵护,一道装饰着我们的家园、生活环境和大自然……

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同一方沃土上,小草以自己的姿色、魅力和草韵,赢得了自尊和自身价值的真情回报。(作者 双虎斋,原载于5月2日《北美生活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