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白求恩

大概都有相同的欲望:来多伦多探亲的华人,都是要去白求恩故居参观,那是因为白求恩的故乡离多伦多只有160多公里。

大致都有共同的背景:是从毛主席《纪念白求恩》文章中认识、熟悉了白求恩,崇尚他伟大的人品和高尚人格的魅力;去纪念馆参观,以期在探寻伟人的人生轨迹中得到熏陶。

2012年10月8日,我来到白求恩故乡格雷文赫斯特市,参观了白求恩纪念馆内容。

白求恩纪念馆座落在小城中央,闹中取静,幽雅、恬淡、静谧的涵韵,构成了曲径通幽的浪漫情调;庭院被参天大树、扶疏花木环抱;飘落满地的红、黄枫叶配饰成院落的主色调;烘托出静秋特有的那份叠韵来。

故居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沧桑,见证了一个伟人的诞生、启蒙、成长过程。

在这里陈列了当年他与家人使用过的用具、炊具和工具,摆放的琳琅满目,看到他曾睡过的摇篮和床铺,瞬间,便拉近了我与伟人的距离。

在这里陈列了当年他看的书、看书的油灯和书桌,满满当当装满“大部头”的精致书橱、宽敞的书桌,置放的错落有致;在这里陈列了精美精致的橱柜、美轮美奂的茶具、玲珑精巧的座钟和古色古香欧式的壁炉,他弹奏的老式钢琴独树一帜,格外引人注目;白求恩自小是在这般幽雅舒适的环境中修身养性,在博览群书中陶冶情操,在琴棋书画中追寻乐趣的……

当年,年轻时代的他,人生道路已经铺就了灿烂的坦途,为什么他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战乱中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正战火纷飞、满目疮痍……中、加两国间构成了巨大的反差。

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人生之旅肯定是有多种选择,为什么他选择了苦难的中国,作为事业的舞台和生命的归宿?那时的中国正灾难深重、民不聊生……中、加两国间的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他的人生追求和道路选择,常人实在是难以认同、理解,他所从事的医生工作,在加拿大至今仍然是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

医生一词在英语是与博士同称,有着苛刻的高门槛,同时,必要历经“实习生、见习医生、专科医生” 多年医学专业的修炼之路;还将要面临无数次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考试、拿证;方能成为医生的。

白求恩当时就是名著名的外科医生,他可以在探索生命科学的征程中,品尝到求索成果的乐趣,然而,他却把自己的事业,交给了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则意味着选择了艰难困苦和危险,时时面临的是伤残与死亡的威胁……他也可以在淡然娴静的岁月中,享受着生命中每一天的快乐和价值,悠然地安度人生,然而,他却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

是什么样的感召力能让他抛弃这里的一切,义无反顾地远赴硝烟弥漫中国?

是什么样的魅力能使他丢弃这里的生活,不远万里去拯救饱受灾难中国同胞?

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能叫他舍弃这方故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此时我身临故居,伫立在这里来品读白求恩,设身处地作番深层次的思考,即会对他的选择和执著的解读有了立体的感染,把过去对白求恩认知有些飘渺的印记,凝炼成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我试图从故居里所陈列的一系列文物中,搜寻出答案……

一连串的思索,在这里似乎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幅“白求恩在晋察冀前方抢救伤员”的照片,在这里被放大成一比一图例,白求恩正弯腰躬身、全神贯注的做手术,宛然一尊赫然醒目的雕塑,震撼人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顷刻间,将他身上焕发出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救死扶伤的敬业风采,坚定执着的追求,全都淋漓酣畅的展现了出来,更具有慑人的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他当初的选择,是需要多么超乎寻常的魄力和勇气;同时,也是高超和睿智的抉择,白求恩的善举,让中国人民感动,并世世代代铭记住了他。

馆长斯科特.戴维斯告诉我:白求恩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纪念馆是应中国政府要求修建的,到这里来参观的几乎都是中国人,他名片上写的是中英文字呢。

参观白求恩纪念馆,使我走近白求恩,能从更深处来认识、品读他,并升华到应有的高度,这便是我真正的收获。(作者双虎斋,原载于2月28日《北美生活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