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淘宝(139):偶遇剔黑花瓶

在上其多伦多品正网拍上,一件十分靓丽的剔红花瓶,竟然流拍,让笔者十分意外。问及这个问题,品正主人Jet表示,剔红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品,但拍品价格一直没有起来!笔者反馈说,即使不讲其艺术特色,越来越贵的人工也会让剔红藏品价格上涨。

也是在这个时候,多伦多东部一小城,网友Mary计划脱手一小枚剔红花瓶。Mary表示,这是她为教堂做义工,销售收入将如数交给教堂。考虑到Mary住在Belleville,原本想顺道去拿,或者朋友经过时取一下,但Mary建议邮寄给我,估计邮寄费还没有汽油费贵。笔者觉得Mary言之有理,就听从了她的建议,让她负责邮寄。这中间没有一丝意外,我也顺利拿到了花瓶,当然钱早就支付给她了。

考虑到经手剔红藏品不多,笔者还是借助网络恶补一下吧!“剔红”是一种雕漆手工艺艺术品,即是在器物的胎骨上(其胎可有金胎、银胎、铜胎、木胎等等)髹涂上少则几十层,多则达一二百层的朱色大漆。待漆层积累至相当厚度,再根据设计的纹样描绘画稿,根据画稿用刀“剔”掉部分漆层,雕刻出花纹,故称“剔红”,亦称漆雕。雕漆艺术品根据其所髹涂在胎上的天然漆料颜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种类,但剔红是最常见的品种。这类艺术品,如果髹涂的漆层薄,肥腴饱满的花纹雕刻不出来,漆层厚,费工又费料,得一成品就很难。以一件40厘米的雕漆大盘为例,从制胎,每天髹漆两层、连刷200多层,雕刻师再进行手工雕刻,一件纯手工制品需要历经3-4个月才能完成。

rv1-1

剔红技艺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宋代雕漆是中国雕漆的重要发展时期,是雕漆艺术形成其独立艺术风格的关键阶段,为后来雕漆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技术、技法和设计构图等完整的艺术体系。雕漆艺术在明代永乐,清乾隆时最为兴盛,乾隆以后逐渐衰落。由于外销的需要,在民国初和上世纪49年后的创汇期又各自兴旺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制作技艺繁复,留存数量相当有限。

各时期的剔红虽然在整体及结构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比较一下各个时期的剔红,还是有去别的。以实物而论,早期宋元时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浅,也就是“用朱不厚”,大约10层左右;元末明初的风格是纹样加深;到了明清以后,踢得比较深。明清两朝至少髹漆36层, 多者上100层。到了清代,尤其是雍乾两朝,剔红的制作分工进一步细化,“髹工上漆,画工行纹,牙工用刀”。明代和清代剔红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磨,明朝剔红完工后等髹漆彻底干透,然后精心打磨出光泽,但随着刀具的进步和审美品味的发展,清朝剔红则一步到位,不再打磨。

rv1-2

宋代雕漆艺术品存世量极少,如今大家只能在博物馆里才有机会观赏到。明清时期的剔红雕漆艺术品留存量虽多一些,但由于在当时雕漆艺术品就是帝王、官商富贵家中的赏玩之物,百姓家中留存很少。民国、创汇期虽然有些批量生产,但大多为外销产品。因此,在中国内地古玩市场上,目前大量存在的是模压树酯仿造品,真品雕漆艺术品很少,因此,有人说剔红雕漆艺术品多为海外回流。这可能就是海外藏友之大幸吧!

从收藏投资角度看,只要是手工剔红雕漆艺术品,无论是晚清,民国的剔红,还是创汇期的雕漆工艺品,都有收藏价值。原因就是,剔红器因原料稀缺、环保因素、人力耗费、制作成本等原因,目前想要大批量制作纯手工剔红雕漆器已经很困难,就是有制作,那成本已经十分高昂。从这个角度看,大家下次有幸看到剔红藏品时,可不要轻易错过!

logop1

至于这次偶遇的剔黑花瓶,给笔者的第一眼就是“惊艳”!难以用文字描述!假若您也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多伦多的“品正拍卖”。主人Jet也同意接受,拍卖该剔黑花瓶。要是你还未在该拍卖群的话,请扫描上面的QR码,让主人邀请入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