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化危机为合作契机

在当下国际形势变化加剧、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时刻,作为政府部门的“智囊团”,智库在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上发挥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同时其应承担的责任也更加艰巨。在此背景下,近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这是CCG连续第四年举办该系列高端智库论坛。

本届论坛捕捉全球局势变化的最新特点和全球智库发展的迫切问题,聚焦大国竞争背景下智库面临的挑战和可发挥的作用,并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讨实现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创新模式。论坛汇聚了中外顶级智库专家和学者参与研讨,对新形势下的智库合作、智库国际化、智库管理与人才培养、智库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智库国际化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中美智库通过合作可提供更多元化的观点从而避免决策者做出极端决定
伴随全球化进入4.0时代,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多边主义正遭遇严峻挑战,中美经贸摩擦也在持续升级,在此关键时刻,中美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美智库通过合作,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观点从而避免决策者做出极端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国关系并推动国际多边合作发展。然而,要理解中美智库间的合作,首先就需要正视目前的两国关系。如今,美国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又对华为频频打压……随着中美贸易争端的再次升级,智库间的合作交流可能会受到限制,智库也会受到政界、社会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压制及冲击。

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对中美关系保持乐观,认为中美智库目前在加强交流和沟通,这对促进中美关系之间实实在在的接触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但也有人指出,虽然中美智库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但仍对扭转中美关系走向恶化没有起到明显的积极效应。对此,部分智库专家学者在论坛中分析其中原因为,中美经贸摩擦其实质并不是贸易问题,而是科技层面上的竞争。美国作为全球的霸主是不可能允许崛起中的中国在科技领域超过自己。美国对于中国的警惕迫使美国政府已经从过去对中国的接触政策转变为现今的非接触政策,造成许多之前的合作因为当下的政治环境而产生了脱离。但不止如此,从美国近期对华裔人才的限制等等可以看出,中美间的摩擦不仅是在金融和科技方面,甚至人才等多方面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笔者结合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有三:第一、从战略层面来看,美方战略方向发生变化,因此导致其在政策制定及外交政策上发生了改变;第二、在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依然秉持着“权利转移”的思维模式来处理中美关系;第三、美国对中国的全球观、发展观、改革观以及贸易政策等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面对现状,中美智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合作:首先,中美智库应该持续推动两国政府、两国的领导人尽早开展对话,把当前的危机转变成一个深化中美战略上互信、经济上互利关系的契机。此外,两国智库可以在一些如气候问题、反恐问题等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上开展更多合作。其次,要认清中美智库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寻求可持续性的合作发展。James McGann博士在论坛上就指出,美国智库的受众很多其实就是受过教育的公众,而不是政策的制定者。美国智库遇到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对于事实的解读其实都是基于党派的,很多时候比较极端,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而不是基于事实。其次,美国智库中有很多不同意见,所以很多时候,要让公众去应对如此纷繁复杂的观点也并非易事。因此,中美智库在合作时应认识到两国智库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双方都应在符合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寻找共识、开展合作。

如今,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中国在国际上也有一些误解没有及时得到澄清。一方面,这需要智库给决策者提供多元的声音,同时也需要给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国的多样性声音,这也是中国国际化智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内、国际现在像一盘棋,在制定对内和对外政策时都应预判国际社会对这些政策的看法,既要考虑到对方的反应,更要拿出中国相应的对策。这也是中国智库国际化的首要的指标之一。

在全球化面临波折的当下,智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尽管全球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全球化任然是世界发展趋势。面对新挑战,全球的智库也顺应时代,呈现出了复杂的多样化发展。

其中,中国智库发展呈现明显的本土化特色,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智库相比在民间性、独立性等还存在较大差异。在论坛上,部分西方国家的智库专家学者就指出,中国智库发展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智库还属于政府机关,在政策研究和政策建议上,思维方式和研究都脱离不了政府的约束,失去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诚然,中西方智库由于所处政治制度、机构发展程度和衡量标准等方面的差异,智库在独立性上的发展程度固然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西方智库也无法保证完全独立于政府,相反,其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美国的很多智库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人员在政府与智库之间自由流动,这就是著名的“旋转门“现象。当然,西方强调政策制定时要多方参与并保持政策独立性这一点的确对中国智库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中国的民间智库就是实现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民间的参与,不仅能帮助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时考虑到更多方面的利益,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另外,尽管各国智库所处体制环境不同,发展模式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识:在全球化面临波折的当下,智库在为各国决策者处理各种社会复杂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主任James McGann表示,纵观现代史,智库在一些关键时刻都扮演着非常独特的角色,智库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却始终不变,就是智库还是以思想和政策为中心,持续产出有创新的想法来影响政策。美国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指数编辑兼研究主管Anthony Kim也指出,智库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的作用就是给问题解决的流程加入更多想法和选择。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智库在推动搭建跨界交流的平台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智库论坛的举办正是推动各界交流讨论、促进中西沟通了解的一次有效实践。在当前国际体系逐渐分崩离析的背景下,全球的智库在未来需要提供更多这样的交流和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智库功能,承担智库责任。

中国智库要“走出去”,需注意四个方面
在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智库不仅能在交流本国的政策、理念、观点上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向国际组织、国际社会提供不同方案。当前中国智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包括中美问题和新型大国问题等,而这些都亟需智库的国际性合作来解决。中国智库要想“走出去”,就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推动跨领域政策领域研究、智库产品创新、智库人才培养和智库多元化发展。

首先,智库通常以研究推动政策制定与改善为任务,而这种研究需要建立在对政策制定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推动跨领域的政策研究十分必要。但同时,智库在推动政策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给智库带来了机遇也带了挑战,比如,民粹主义不断抬头和由此带来的矛盾冲突。对此,James McGann博士建议在推动政策发展过程中,智库应该探索更多新方式将智库成果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转化为不同的呈现形式。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智库产品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惠及智库受众。James McGann博士也表示,智库的主要产品是书籍和期刊,但很多产品实际上呈一种“死亡”状态,因为公众不会去看,特别严肃的研究可能从来就没有被下载过,因此智库的使命就在于怎样提高产品的阅读量。此外,智库的出版物要保持多元化和数字化。美国卡托研究所副所长Christopher A. Preble也建议,目前很多智库在篇幅上没有贴近读者的诉求,因此未来应发展简短的版本,如在扩展数字媒体支持的产品形式方面进行创新。智库不仅要出版学术作品,还要开展长期研究,并有自己针对性的服务。未来智库也可考虑更加广泛地在网络上发表研究报告,并利用数字媒体的技术来展示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智库间可采用网上会议这种形式进行合作。同时,中国智库应加强国际化网络构建的合作、成果国际化的发表、分享等方面的发展。比如,智库可考虑针对研究产品设置多种语言的选择,这样的多语化有利于国际传播。除了语言,智库的研究方向也不应仅局限国际关系,还应拓展到全球性问题。如何构建大家公认的全球观和全球治理体系,将是未来智库发展的一大课题。

人才是21世纪的第一竞争力,没有高端的人才就没有高端的智库。智库既需要研究知识型人才,也需要管理型人才。对此,团结香港基金政策倡议及推動高级经理毛玲凤指出,目前智库发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管理人力资源难,第二个是留人难。因此,她建议,智库应该要向员工和研究者进行“赋权”,给他们上升机会,包括提供国内国际会议参加机会,向大学生保持求职渠道的畅通。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为了赶上快速变化的世界,组织管理机制需要灵活性。人才管理是长期的,应该向全球同行学习,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依靠人才本身,还要有领导精神。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执行院长潘庆中也认同此观点,他强调,智库应培养人才的管理能力,因为中国智库发展最缺的是领导者。中国国内智库目前需要的就是高质量人才支撑,而高校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给社会各界输送人才。

多样性对于智库这样的机构发展十分重要。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让未来也更加难以预测。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智库在进行政策研究时更加需要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注重意见的多元化。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不是单纯地邀请国际嘉宾来交流,或者中国智库“走出去“参加活动,而是在于,一方面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的政策即“中国政策的国际叙事”,另一方面,国际化智库如何用国际视野反过来影响中国决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这是一种双向沟通和推动。国内外智库应保持紧密的合作,智库要搭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鼓励多元化参与。

在创新与变革中打造多元化的国际化智库
如何打造成功的国际化智库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思考。

首先,智库想要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和变革。在全球化4.0时代,所有行业和领域中的不同组织都在不断融合,调整运营模式,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智库也需要积极应对这一趋势。中国智库已经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数量上得到了巨大增长,研究成果丰硕,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利用这些成果,在合作中集众家之智,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进一步推动创新和变革,使中国智库在全球化市场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于具体如何创新和变革,James McGann博士表示,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掌握技术,而技术生效的重要前提就是创新,智库在想法和结构上的创新是机构发展的助推力。随着数字化以及政治上的颠覆式创新,变革在持续进行,新时代的智库只有了解并积极认识到这些变革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在高度竞争化的全球市场中提升竞争力。

其次,中国智库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与国际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借鉴其发展经验,学习更多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传播技术,在夯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高智库的政策影响力。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Alistair Michie对此也表示认同。他指出,中国智库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中多次提到“相互学习”这一概念,也为智库创新转型指明了方向。James McGann博士也表示,沟通交流的策略应该走出50年代的模式,要进入到21世纪的模式,像“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这样的国际会议有助于中国智库与关键的机构,尤其是西方机构加强联系,进行思想的碰撞。此外,智库提供产品,研究者生产新的知识,而专家带来新的思想。作为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就是智库的政策来源,所以加强智库间的人员交流也显得至关重要。

再者,由于国家制度和社会背景不同,在与西方智库的竞争中,中国智库不仅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还应积极寻找与国际智库的共通点,强调共通性。在此基础上,中国智库应该往多元化的发展,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打破外界对中国“很多智库由政府所属,或是由中国部委资助“的刻板印象,也能让中国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智库的大家庭中。让世界了解到中外智库的合作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和的目标,从而实现与国外智库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诚然,全球的智库发展固然存在差异,但发挥学术、政策和社会影响力的使命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面临波折、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关键时期,智库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智库应在未来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践行这个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