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看《爱在日落黄昏时》的希望、韧性与自我重构

作为“爱在三部曲”的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没有延续首部曲的浪漫幻想,而是将镜头对准中年危机下的情感困境与心理成长。影片中,杰西在巴黎进行新书宣传时与塞琳娜意外重逢,然而此时距离杰西的航班起飞只剩 75 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们一起漫步在巴黎街头,在咖啡馆聊天,在塞纳河畔泛舟,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而又短暂的时光,通过对话回顾过去、畅谈现在、展望未来,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和人生。

一.希望理论:在遗憾中重构生命的可能性
杰西说“我们本该在维也纳重逢”时,语气中既有对过去的眷恋,也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婚姻陷入沉默、创作灵感枯竭、父子关系疏离,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鸿沟,让他陷入存在主义焦虑。然而,他将这种遗憾转化为创作动力,出版小说《日出之前》,通过文学叙事赋予过去经历以意义。

这种“创伤叙事”的过程,正如积极心理学中的“希望思维”——不是沉溺于未完成的遗憾,而是将其转化为重构生命故事的契机。小说结尾那句“或许我们再也不会见面”,既是对过去的和解,也是对新可能性的开放。

塞琳面对情感失落,她选择将个人叙事嵌入社会议题,通过环保行动构建新的意义系统。塞琳在街头向杰西展示抗议海报、讲述北极熊死亡的细节时,是在破碎生活中重新锚定自我价值的努力。她的希望系统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人际关系,而是建立在“我能为世界带来改变”的信念之上。

两人在巴黎街头的辩论,杰西批判塞琳“用理想主义逃避亲密关系”,塞琳则质疑杰西“用婚姻逃避自由”。这些充满火药味的对话,实则是他们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当杰西说出“或许我们都变了”,当塞琳承认“我害怕安定下来”,这些自我解构的瞬间 是以更复杂的视角审视对方与自我。

二.心理韧性:在破碎中编织自我的拼图
中年危机的本质,是人生前半程建立的自我认同遭遇挑战。杰西的婚姻破裂与塞琳的情感漂泊,看似是失败的标签,可以说是心理韧性的试金石。积极心理学中的“创伤后成长”理论指出,适度的、可掌控的压力源,能够激发个体的心理弹性,促使其重新整合自我。

杰西在小说中重构维也纳的回忆,通过艺术形式完成对现实的“象征式掌控”——他无法改变婚姻失败的事实,却可以在虚构世界中赋予情感以秩序。这种“创伤叙事”的过程,正如“叙事自我”理论:我们通过讲述故事来整合碎片化的经历,构建连贯的自我认同。

两人对话中的矛盾性,恰恰是心理韧性的外显。前一秒还在激烈争论婚姻制度,下一秒却因回忆起维也纳的街头艺人而相视而笑;刚刚还在为时光流逝而感伤,转眼又用模仿政客演讲的闹剧化解沉重,这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灵活性”——能够在不同情绪状态中自由转换,而不是被单一情绪淹没。

三.在黄昏中选择成为自己
个体的内在动机源于“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杰西与塞琳的中年危机,本质是这三种需求在社会规训下的压抑,而他们的对话过程,正是重新唤醒内在动机、挣脱角色束缚的历程。

杰西“我以为结婚就能解决孤独,结果却更孤独”,这句独白道破了许多人遵循社会脚本的困境——将婚姻、职业等外在目标视为幸福的标准答案,却忽略了内心的真实声音。当他撕碎机票,选择留在巴黎。是“自主性需求”的觉醒:不再被动接受既定的人生轨道,而是主动选择与真实情感共振的生活。塞琳说“我每天都在拯救世界,却救不了自己”,她意识到将社会价值等同于自我价值的误区,开始追问:“除了‘应该成为的人’,我究竟想成为谁?”

电影的结尾,杰西与塞琳在暮色中走向未知,没有明确的承诺,也没有世俗的圆满。但这个“未完成”的结局,恰恰是对“胜任感”与“归属感”的重新定义:真正的胜任感,不是达成社会认可的目标,而是忠于内心的选择;真正的归属感,不是依附于固定的关系形式,而是在自由平等的联结中感受到“我属于我自己,也属于这段关系”。当塞琳说“或许我们的故事就该停留在黄昏”,杰西回应“但黄昏之后还有夜晚”,他们用开放的姿态拥抱不确定性,在“成为自己”与“彼此联结”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

四.成长是永不落幕的黄昏
《爱在》三部曲(Before系列)的片名均以“Before”开头(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Before”代表“临界点前的相遇”Sunrise(黎明)、Sunset(黄昏)、Midnight(午夜)分别象征人生不同阶段的“时间临界点”;主角的每次相遇都发生在临界点之前,暗示:他们的关系始终在“即将改变”与“维持现状”之间摇摆,如同未完成的时态,充满张力。

“未完成感”是系列的核心主题。前两部中,杰西和塞琳的对话充满对理想、爱情、人生的探讨,但始终未给出明确的结局;Before Sunset中,两人重逢时的尴尬、试探、欲言又止,进一步强化了“未完成”的情感状态——九年的分离让他们的关系成为“悬而未决”的命题,而“日落前”的相处正是对这一命题的重新审视。

杰西与塞琳在黄昏中的重逢,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重新启程。他们带着婚姻失败的伤痕、理想破灭的迷茫,却在对话中学会了与破碎共处,在矛盾中看见完整——这种接纳生命复杂性的能力,正是中年危机馈赠的礼物。正如塞琳在片中所说:“我们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但或许,所谓命运的精妙,恰在于它永远让我们在“未完成”中看见成长的可能性。

同路人心理咨询
2025年5月15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