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說(1020):對移民「效忠」問題的探討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首先要了解個別移民的背景,他們為何要背井離鄉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是否在未懂事之前跟著父母來,他們是否為了家庭團聚而離開家鄉⋯⋯每個人都有一個或多個不同的理由。

在我父母的一代,家鄉非常窮困,民不聊生,政治動盪,他們選擇離開家鄉,前往越南謀生。他們對祖國仍然念念不忘,希望及等待家鄕情況有所改善,便返回老家終老,完成「落葉歸根」的願望。大部分華僑保留著中國籍,在越南過起中國式的生活。越南在脫離法國殖民統治之後,才開始強迫華人在國籍問題上作出選擇。保留中國籍的人會受到很多限制,很多華僑從此成為法律上的越南人。身分雖然改變了,但內心對「祖國」的懷念完全沒有改變,大有「身在曹營心在漢」之堅持。如果因為這樣而批評這些越籍華人對新國家缺乏「忠誠」,是否有欠公平?除了越南華僑之外,其他東南亞地區的華僑也面對過同樣的遭遇。

越戰結束後,成千上萬的越南人,其中有不少是老華僑或他們土生土土長的子孫,不願意在新政權之下生活,或因為曾經參與過抵抗北越的行動,恐怕被「秋後算賬」,紛紛向外逃。美國基於「人道主義」,或者為了彌補參戰造成的禍害,收留了很多這一類的難民。

在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後,這些難民在美國落地生根,過著安定的生活,有些更加變得飛黃騰達,對美國感恩戴德。時移世易,戰後的越南從廢墟中重建起來,迅速發展,經濟欣欣向榮,政治穩定,吸引了不少美籍越南人回流,有些甚至放棄了美國籍。他們並非「背信棄義」,而是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越南難民可說是比較幸運的一群,能夠看到「苦盡甘來」的日子。但從中東戰亂地區逃走出來的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難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的祖國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打算回流的計劃可能永遠不能實現。這些投奔西方的難民很快就發現戰爭的真相,原來所謂「人道主義者」,便是他們悲慘命運的「締造者」,增加了「寄人籬下」的痛苦。他們對新國家的「忠誠」,可想而知。

「九七」問題也曾經一度引起港人的移民潮,北美洲是他們首選的目的地。對「九七」前途不明朗的憂慮很快就被現實否定,香港持續發展,從加拿大回流的就達到二十五萬之眾,新移民反而寥寥無幾,形勢之改變,令人所料不及。留下來的港人面對香港房價的大幅上漲,感到斷了回流之路,只有望門興嘆,唯有既來之則安之,永遠做個安份守己的「二等公民」。

近年中、加關係惡化,令人憂慮。今天的局面,是美國反華政策所造成,但基於現實需要,加拿大必須跟從美國的步伐,沒有選擇的餘地。反華言論無日無之,最要命的是那些無中生有的新聞,令人煩擾。如果基於入籍時發出的誓言,加籍華人必須對加拿大表示「忠誠」,支持加拿大的外交政策。這是說來容易做起來難,除非失去一切正義感,或將祖宗忘得一乾二淨。

聽說加拿大有很多「陪讀」父母及「義務家傭」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他們無意離家出走,只不過不想違背子女的「好意」,成全他們的「計劃」,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靠攏而來。有些在半年期限簽證到期之前就迫不及待要回老家,重過他們從小就習慣的生活;有些在潛移默化之下改變了初心,成為了合法居民,完成家庭團聚之願望。難以相信這些老人家曾經考慮過「忠誠」的問題,以為歸化加拿大作出之誓言,只不過是程序上的要求,護照到手之後就忘得一乾二淨。

未成年之前跟著父母移民加拿大,或在這裡出生的孩子,他們對加拿大的歸屬感沒有受到太多其他因素的影響。除了極少數之外,他們都不認識中國,對中國感到陌生。他們心中只有加拿大,對加拿大忠誠是理所當然的義務與責任。中、加之間的爭拗,不要期望他們會站在中國那邊,這是不切實際的要求。能夠保持中立或理性的態度,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了。

為了使到那些在西方土生土長的子女對中國有所認識,父母必須向他們灌輸中國的文化,介紹中國的歷史。百聞不如一見,帶他們到中國旅遊,小住,了解國情,都是值得提倡的事。當他們對中西文化有進一步認識之後,可充當中國與外界的橋樑,化解矛盾,加強互信,帶領世界走向大同的目標。

新時代的移民和他們祖先的一代很不同,移民只不過是一項互利的交易,你看中我的技能或財富,我看中你提供的機會,在條件相配合之下撮合。移民對新國家的歸屬感是基於利益的考量,新國家對移民的「忠誠」也不會寄望過高。當利用價值失去,這種關係便岌岌可危,可有可無。移民美國的富豪只因稅務過重而放棄美國籍的例子多得不可勝數,知識份子受到監視也會萌生離心力。移民再不是「白頭偕老的」結盟,來去自如。(文/黃啟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