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說(929):陋習有改掉的必要

我們那一代的父母,當有客來訪,剛巧兒子又在身旁,便順口將他介紹給訪客,稱兒子做「我家的乞兒仔」,以為這樣子才符合社交謙卑的禮儀,但從沒有想過在這個容易受傷年齡的兒子,聽到了會有什麼感受。小孩子當然感到不快,只不過有口難言。我的一個老友曾經為此對父親耿耿於懷,直到成年之後才知道,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無意貶低任何人的價值。

不過與此相反的習慣是,兒子出生後,父母在考慮給他們取個什麼名字時,就忘記了這份「謙遜」,喜歡取用一些代表大氣、大志、大勇、有成就,對國家有貢獻之類的稱號,毫不猶豫。兒子長大之後,不一定會長成父母所期望的樣板,就會變得名不符實,尷尬之情可想而知。其實取名以低調為佳,例如一個叫「鄧小平」的中國人,是絕對不會幹不出大事來的。

守舊的中國男人在介紹配偶給陌生人時,慣常稱妻子為「黃面婆」,或者「煮飯婆」,客氣一點就叫「孩子他媽」。他們為什麼不稱自己的伴侶為「愛人」,或「太太」?今天的中國男人對伴侶尊重多了,稱她們為「我的另一半」,或者「我的好拍檔」。洋人往往稱妻子為「我的甜心」,是多麼溫馨,多麽暖心,而且任何年齡都適合。有些丈夫稱妻子為我的「老闆」,表示她是家庭的「司令官」,多麼大方得體,而且合情合理。今天女權膨脹,男人不可隨便給妻子一個有貶意的標籤。

中國人在世時可能寂寂無名,但死後就會被人歌功頌德,享受「風光大葬」之厚待。小時候在路上偶然看到一些送喪行列,大鑼大鼓,引來不少圍觀者;孝子賢孫,加上僱來的專業哭喪人,放情啼哭,猶如合唱團一樣,悲傷之極;隊伍中有人高舉橫額,追悼死者是什麼「社會賢達」,「社會棟樑」,「華人之光」的一類悼詞,誇大其辭,但根本與事實不符。除此之外,當地的華文報章以大篇幅刊登死者的死訊,公告天下,極盡生榮死哀之盛事。以前聽過有人說:「死人報大數」,大概就是講述這些事情。

中國人設宴請客,明明排場鼎盛,仍然表示「酒微菜薄,招呼不周」。果真如此嗎?待客又怎可能這樣失禮呢?洋人宴客,不論格調高或者低,總會說他們準備了最好的食物,挑選了最好的餐酒,希望大家盡情享受。這樣的表達會令賓客感到被重視,食物及餐酒的品質已經變成其次。

中國人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陋習,驅之不去。如今又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潮語」,喜歡稱人做「帥哥」,「靚女」,不會理會對方是否已經滿頭白髮,一視同仁。這些稱呼早已成為初次見面時的「口頭禪」,「順口溜」,濫用到極點。到餐廳吃飯,侍應一律會稱呼你做「老細」,表示歡迎。其實這些稱呼毫無意義,志在奉承,變得很「人工化」,塑膠製品的味道十分濃厚。如果改過來稱人客做「先生」、「小姐」或者「太太」,會順耳很多,如果能夠加上對方的姓氏,就更加親切。我們常常自稱是個有「文化」的民族,為什麼社交禮儀及語言藝術會變成這麼簡陋,粗糙?(2023/01/17)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