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湾的变迁

现在佛坪的县城主体由两部分构成,老城袁家庄,新城黄家湾。黄家湾北止椒溪河大桥,南扺县中学,西依雄伟的狮子崖,东傍椒溪河。明清时期,黄姓人家最先始居于此,此山湾平地便得名为黄家湾。

c8-1

黄家湾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开垦,竟有了三四百亩水田,秋种小麦夏插秧,夏收小麦秋收稻,这儿成了本县最好的产粮地。沿椒溪河西岸,用毛石垒起一人高的河堤,堤内栽植河柳,到七十年代末期,柳树已比水桶还粗。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成立人民公社,黄家湾、袁家庄、塘湾和梨房沟同属中心大队,经过公社和大队研究,平衡调配,袁家庄的第一、二、三生产队分得黄家湾良田各五十、三十和三十亩,其余良田由黄家湾下坝、上坝的第四、五生产队耕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椒溪河大桥建成前,从袁家庄到黄家湾,只有韩盘沟口架有一座,一步三晃的铁索桥,交通甚为不便。小时候我一人不敢单独过桥,那时椒溪河们水比现在大,站在桥上看着那湍急的水流,腐朽的桥板,摇晃的桥面,都是在父亲牵着我的手过了几次铁索桥。一天下午,天突降大雨,三姐在县中学上初一,出门时没带雨具,放学时回不了家,母亲让我去送伞。那年椒溪河大桥刚建好,桥面尚末硬化,我戴着一顶斗笠,手上拿着一把油纸伞,穿着解放鞋,沿着刚开挖出来的公路路基,第一次独立去了黄家湾,更是首次走进县中学校园。开挖出的路基,下雨时间不长,路面十分泥泞,一公里多路,竟走了好长时间,不得不提着满是泥的鞋,赤脚走完这段路。在校门口的水沟里将鞋和脚上的泥洗去,才进校园找三姐。三年后,我上了中学,完成了学校分配的每生砸一方石子的任务,第二年这段我每天往返三次的国道终于铺成了油路。

1973年,按照县上的安排,中心大队除第七生产队(梨房沟)外,其余六个生产队全改为种蔬菜。种菜和种粮不同,无闲忙季之分,且长年要大量使用农家肥和大粪。黄家湾这一大坝田地,从中间开了一条南北走向,能通架子车拉粪的小路,这条路除了种地的菜农使用外,县中学的师生放学回家、进城办事,或步行或骑自行车也有不少人走这条捷一些的小路。

1980年开始,先是县医院迀建黄家湾,随县城骨架不断拉大,县土地局、县工商局、民政局等多个单位部门从袁家庄迁建于此,一些村民也把住房从附近的山坡山沟里移了出来,房也建在了黄家湾。九十年代中期,县上规划黄家湾中心地带为经济开发区,县委办、县农行、县电力局、县法院等在此搞住房开发。建起了佛坪宾馆,县法院审判大厅,县气象局,税务局等一批办公楼,还修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命名为振兴北路。

2002年,把原来的小路又建成了一条主道十米宽的马路,路的南头为县中学和袁家庄镇小学,此路命名为”兴教路”,几年后,为宣传县上旅游,重新命名为”熊猫大道”。这一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6.9特大洪灾”,黄家湾也是灾区,靠近椒溪河的农田被大水冲毁。全县异常严重的灾情,牵动着中省市领导的心,时任省长贾治邦,乘坐直升飞机,从省城西安飞越大秦岭来灾区视察,直升机就降落在离县中学不远的一块菜地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亲临灾区,慰问灾民,了解灾情,指导求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就住在座落于黄家湾的佛坪宾馆里。因洪灾,这一年又有多个单位迁建黄家湾。在恢复重建中,黄家湾沿椒溪河西岸修了一条沙浆水泥石头砌的河堤,沿河堤又修了一条马路,命名为滨河西路,后来也为了宣传县上的企业”秦泉公司”,又重命名为”秦泉西路”。在恢复重建中,县住建局、县检察院、佛坪保护区管理局….一批单位迁建于黄家湾。

2008年,纹川”5.12特大地震”,我县也是受波及,县中学获得了省市灾后重建项目,把原操场以北,气象局以南,熊猫大道以东至秦泉西路边,共计七十亩土地全部征用,建起了400米,八跑道的国家二彶标准田径场、可容纳二十四个教学班的标配初级中学、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振兴中路、振兴南路。县上在佛保局办公楼以南建了三角广场。至此,黄家湾的所有田地全部用完。

现在黄家湾已成一座新城,县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成为我县教育、体育、科研、文化的中心。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靓丽高标准的田径场和球类场,两座水体景观大坝,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闪烁中,如同仙境一般,人们都说,白天的黄家湾漂亮,夜晚的黄家湾更是美不可言,黄家湾是我县发展的缩影,对外展示的窗口。(文/陈永明,2017年6月11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