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熊猫人”向祖国汇报(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崛起。

可以说,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大熊猫保护与研究方面,中国拥有领先世界的丰硕成果。

拥有知识产权的大熊猫繁育技术,已经向全球扩散。迄今为止,由中心送往世界各地的大熊猫26只,繁育成活了17只,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友谊使者!

张贵权说:“海外熊猫越多,我们越忙。最近十几年,我去过奥地利、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将我们的饲养经验,人工繁育经验介绍给相关国家的动物园,让大熊猫家族健康,发展。”

2008年底,兽医专家汤纯香,带着亿万大陆民众对台湾人民的深情,护送“团团”“圆圆”在台北安了家,在台湾引爆了“猫熊热”。

但是,此后四年不见“喜”。为此,张和民着急、李德生着急,繁殖专家黄炎曾10次赴台“助孕”。终于,2013年7月6日,“圆圆”产下一只183·4克的“胖妞”(大熊猫幼仔的平均重量是100克左右),媒体惊呼:如同爆炸了一枚“震撼弹”,“台湾被炸回黑白电视的时代”。从那天开始,黑白两色完全占领了电视荧屏和报刊。

研究中心派出的“奶爸”董礼和魏明先后飞抵台北。

魏明做接生和育幼工作13年,曾为上百只熊猫宝宝当奶爸。他一进熊猫馆,扔下行李,换上消毒服便走进产房,趴在地上,仔细观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6小时之后,魏明感觉“胖妞”后肢动作不太自然,“圆圆”舔它时,叫得特别厉害。凭多年经验,终于发现了圆仔腿部内侧有一道约2厘米长的伤口。

这一道伤口,是“圆圆”“手”忙脚乱,叼起圆仔又滑落,用爪子去抓拉下的。这说明“圆圆”缺乏经验,得学习如何当妈妈。

煽情的故事开始了:“圆圆”母女俩必须分开一段时间。

刚生下不到一天的“圆仔”必须接受伤口缝合手术。还好,8天之后,伤口愈合良好,让人松了一口气。

“圆仔”离开了妈妈,却一天也离不得初乳。熊猫初乳呈淡绿色,很像菜汁,却富含小宝贝生存所必需的天然抗生素。“圆仔”要喝上初乳,就得挤奶。挤牛奶、挤羊奶、挤马奶,都听说过;挤熊猫奶,闻所未闻。

谁是世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无法考证。在研究中心,首任“挤奶专家”是劳动模范韩洪应。

时间是1998年夏季,大熊猫妈妈 “21号”产下一仔。大家刚刚高兴了一会儿,问题来了,缺乏经验的“21号”拒绝带仔,小仔饿得哇哇叫。因为韩洪应与“21号”打交道时间最长,张和民给韩洪应下了死命令:“挤‘21号’的奶给幼仔吃!”

韩洪应给自己身上涂上“21号”的尿液和分泌物,就带上助手,“麻起胆子”钻进兽笼,助手将一盆蜂蜜水递过去,遮挡了“21号”的视线,韩洪应便蹲下来,伸手摸向“21号”的奶头。也许是“21号”敏锐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刺激,突然掀了盆子,轰然站起,大吼大叫,仿佛在埋怨这位“老朋友”,怎么“非礼袭胸”,随便摸我乳房,甚至捏我奶头?大胆!放肆!

经过三次失败,韩洪应终于让“21号”接受了“挤奶”。

董礼,来自卧龙的藏族青年,胆大心细,已经有14年工作经验,是挤奶高手,也与“圆圆”很有交情。台北动物园的助手替他打掩护,分散了“圆圆”的注意力。他像经验丰富的侦察兵,时而匍匐地上,时而靠在“圆圆”身边,终于摸到了“圆圆”的乳头。第一次,董礼汗流浃背,挤下了10毫升珍贵的初乳。

奶爸魏明的手又细又暖和,他让奶水慢慢浸入小“圆仔”唇边,小舌头便开始舔起来。初生的小“圆仔”每次只能喝0·5毫升至1毫升奶。每天要喝6至8次,魏明在台北51天,有46天睡在熊猫馆。

与此同时,台北动物园的同行,用一只仿真“圆仔”,训练“圆圆”用嘴叼幼仔,正确抱幼仔。一个月后,母子喜重逢,“圆圆”闻声寻仔,激情舔仔的戏码,简直是扔“催泪弹”,一段视屏让全球多家电视台转播,引起轰动。

饲养员谭成彬说:“这一辈子,最高兴就是熊猫产仔那一刻钟。每年到了产仔季节,我都兴奋得不得了。”

董礼补充说:“一年中最累的就是伺候‘产妇’,育幼的那一个多月。‘产妇’半夜喂奶,我们分分秒秒有人盯着,生怕它打盹把幼仔挤着,压着。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董礼和刘春华,工作相识相知,喜结良缘,成为夫妻。

刘春华说:“我们俩几乎照顾不到儿子。儿子读小学,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他好羡慕同学啊,不是爷爷奶奶,就是爸爸妈妈,放学上学都有人接送。有的家长问他,你爸爸妈妈在哪里?儿子很伤心地说:‘他们在给熊猫当爸爸妈妈。’我们的儿子终于满10岁了,我们不再那么提心吊胆了–想起他一个娃娃,背个大书包,自己去上学,心头就痛得很!我们欠家人欠得太多了……”

张和民说:“‘熊猫人’的每个家庭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属于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有三个单位:在卧龙的野放中心和饲养场;在雅安碧峰峡的繁育基地;在都江堰有疾病控制中心。‘熊猫人’有的夫妻两地,有的一家分了三处。所有故事,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熊猫人’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不起自己的家人和孩子!”

吴代福讲得更具体:“我们野放项目组二十来个人,就有五一棚、天台山和核桃坪三个工作点,一上山就是十天半月,兄弟们吃喝拉撤睡都在一起,比跟家人团聚的时间多得多。包括韦华在内,几个帅小伙子找女朋友,谈个恋爱都困难!记者啊,作家啊,我恳求你们,呼吁一下嘛,爱熊猫的女粉丝们,观注一下打光棍的‘熊猫人’嘛!”

迁地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由1991年的10只发展到2016年的238只(占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的55%,另一个人工繁育大熊猫成功的单位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猫人工培育种群的迅速壮大,为大熊猫的科学研究、对外合作交流以及野外放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里程开始,新的艰难险阻来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