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桥旧忆

县城袁家庄早年有一古建筑–凉桥。虽然这座桥早已在五十年前被毁了,凉桥成为地名却一直保留到今天。这一地名成了县城最古老,最有文化味,最有诗意的留存了下来。

凉桥在县政府南,水平距离五十米,与步步高宾馆北侧毗邻,它是连接新街与老街的标志。

解放前,凉桥是一座丈余宽木拱桥,桥两头建有两个凉亭,行人从一端上桥,须踏着石阶梯上下,可在凉亭乘凉或避雨遮阳,故得名凉桥。解放后由政府出资,拆掉木板凉桥,重建砖石结构的凉桥。新建凉桥是横跨在庙垭小河沟上的一座一孔青砖拱桥,桥面与街道在同一平面上,二十多米长、五米多宽,从东边山沟里来的溪水,经过五米高的石坎落下来,平缓温柔淌过凉桥,流过百十米布满大大小小石头的河沟,汇入椒溪河。桥面铺设大青砖,中间镶嵌着矩形汉白玉石条,一米多宽,过往行人的双脚把它打磨的光光滑滑。桥两边立着汉白玉石栏杆,栏杆两端之上各有一只两尺长的卧姿石雕雄狮。凉桥为南北走向,每到酷暑季节傍晚,立于凉桥之上,享受顺庙垭沟吹来的习习凉风,能解热消暑。

老袁家庄只有一条南北走向,依山而建的老街。为何老街单有一个北门而无南门呢?从南边进城必须过凉桥,过了凉桥就是老街,这凉桥就成入城门槛。从城里往南一过了凉桥,向东走就进入庙垭沟,翻过庙垭梁,过王家湾,走耳扒梁,翻土地梁,走出三郎沟,就通向本县重镇陈家坝,石墩河以及邻县宁陕蒲河镇,这是一条最捷的路。当年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郑位三的红七十四师,长征北上,西北野战军咸阳独立团解放袁家庄时,都是用双脚走得这条道,虽说只是一条步行小路,当时也算得上是一条真正意义的官道。向南,沿椒溪河一直向南,再沿它汇入的子午河可扺达石泉县重镇两河,这儿是西万公路(西安到万原)经过之地,对于当时还不通公路的佛坪县来说,可乘汽车去省城、下四川、到安康。或出凉桥南行二十多公里翻越密峰岭,再步行七十多公里到洋县,可换乘汽车到汉中行署。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把紧邻凉桥的那段老街西边的百十米的街房拆除了,居民也迁走了,建起了两层砖木结构的工农兵饭店、县副食公司、县百货公司,把形成几十年的逢“三六九的场”取缔,改为“百日场”,这样过去逢场时,四里八乡的人赶集的热闹场面没有了,小县城的小市场显得更加萧条,我们这些爱赶热闹的小孩一时还有一些不习惯。

从五十年代初期,县城骨架不断拉大,有了新街,连接新街和老街的凉桥太窄,加之公路即将修通,凉桥无法承载汽车过往,随拆除了凉桥,在凉桥处加宽,用钢筋水泥,把这段河沟上面封闭了,与街道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就看不见桥的痕迹了。原凉桥以西的河沟上先建了县运司,后拆除,重新建了现在的转角楼。

原来我家老房离凉桥不足一百米,住县政府围墙外,要上街或从街上回家,须沿庙垭沟小河沟南边,经过凉桥过桥。这段小河沟,经天长日久的河水冲刷,沟深六米多,宽七八米,沟两边都砌有石坎,北边石坎上长着两棵两搂粗的皂角树,一棵四人手牵手才能围住的梭椤树,长年沟里阴森森的,路上没路灯,天擦黑,我们这些小孩不结伴就不敢上街,听说那常有野生动物出没,有人遇到过狼,我还见过狼拉在大石头上的屎,又传说那是阴槽地府的入口,晚上有“鬼”出入,吓得我们夜晚没有成人一路不敢回家。

七十年代末期,县政府把那几棵大树都砍伐了。八十年代中期,小河沟进行了治理,紧邻凉桥的河沟上面,由县饮食公司修了两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办了”凉桥小吃部”,再后面小河沟上县政府建了两层住宅楼。后来小吃部改制由私人承包。2007年8月30日清晨,县城穾降大暴雨,庙垭沟发生泥石流,凉桥小吃部被泥石流淤塞,住宅楼受损,后来具政府决定,凉桥以东的沟上的建筑全部拆除,把河沟里阻碍行洪的水泥柱全进行了拆除,并用水泥板进行封闭,沟两边又进行了绿化,硬化了路面,还安装了高杆路灯,又对庙垭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到我家的这条路终于像个街道了,被命名为凉桥巷。(文/陈永明,2017年4月11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