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内心的真实叙述

–读陈永明先生《秦岭深处》

2017年新年到来之际,我收到了佛坪中学校长陈永明先生惠赠于我的散文集《秦岭深处》。这应该算是新年最好的礼物了。

回想起来,我在佛坪中学读高中时,陈老师正好担任同级另一个班的班主任,虽然没有给我代过课,但陈老师精湛的授课艺术,严谨的治学风范,早就闻名校内外,令人敬佩。陈老师的散文集《秦岭深处》出版后,早就听说了,但未敢冒然索求,所以没能及时拜读到大作。年前,《佛坪文艺》创刊,陈老师出任主编,向我约稿,取得联系,交谈中,深为陈老师的谦逊大度、平易近人所感动。跟陈老师求书,陈老师很快就托人捎来了签名的大作《秦岭深处》,欣喜不已,再三捧读,感触良多。

《秦岭深处》收录了陈老师2012年至2015年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创作的100余篇精美散文,共24万字。在书中,陈老师用散文的笔触,通过讲述自己经历过生活琐事,为我们展示了佛坪县城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巨大改变。

这是一段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历史,重温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佛坪的自然生态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了佛坪纯朴淳厚的民风,以及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和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美好前景。

佛坪县城的历史并不久远,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虽然它只是秦岭深处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但是在佛坪人的心目中,它是神圣的、高大的,是人人向往的“大城市”。县城人吃的是“公家饭”,住的是楼房,每天上下班,轻松自在,生活优越,是乡下人比不了的。可是,陈老师的《秦岭深处》告诉我们,那些居住在县政府围墙外的小巷里、河沟边、后山上的县城人并不是从来就养尊处优的,他们也曾经历过贫困与饥饿,与命运做过顽强的抗争。

《秦岭深处》中的每一篇散文,都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陈老师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物品、一只动物、一棵树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进而触发感想,直抒胸臆。这些故事虽然是片断的,但是通过时间的脉络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佛坪县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

开篇的《敬畏大树》中写道“原来我家门前,县政府围墙边,长着一棵四五个人手牵手才能合围的大桫椤树。六七十年代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常在树下玩。”看似在怀念一棵大树,实则点明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陈老师儿时的记忆中,物资是极度匮乏的,需要“到树下去捡拾桫椤果,积攒一些晒干,拿到县药材公司去卖了,换得一元多钱,买笔和作业本等一些学习用品。”这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如《珍爱小河沟》中写道“六十年代取水点在我家旁边,离街道不足一百米,到七十年代取水点向上移了二十多米,到八十年代又向上移了二十多米,到九十年代再向上三十多米。”这些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描述,都真实地反映了县城经历的发展与变迁。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破败的房屋,萧条的街道,贫瘠的土地到如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两边商铺林立繁荣兴盛,高速公路和铁路专线架起了连接外界的桥梁,佛坪县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岭深处。

《秦岭深处》并没有把着重点放在对县城人现今美好生活的描述上,而是用了大量笔墨在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如《山中采药》中写道“那时,家家条件都不好,我家姊妹多,条件就更差了。当知道草药可以卖钱,就约了小伙伴,背着背篼,拿着板锄上山采药。”《曾经当过爆破手》中写道“1975年冬天,我初中毕业,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失学回家在生产队参加劳动。那时我才十五岁,干一天活,能记七分工,相当于一名妇女挣的工分。”又如《经历饥饿》中写道,因为太饿了,“我”和小伙伴们偷邻居家的“苕母子”吃,偷生产队的苹果吃,让人忍俊不禁,又满腹心酸。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是无法体会那种无奈的。我想陈老师写作,是有道理的,对于当下的美好生活,所有人都能亲身体会到,亲眼所见到,用不着过多的描述,反而是对过去艰难岁月,知之甚少。把这段经历揭示出来,产生强烈对比,使人更加珍惜当下,奋发图强。

《秦岭深处》首先关注的是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虽然佛坪全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受到了自然灾害的惩罚。2002年的“6.9”洪灾,2007年的“8.30”洪灾,都给佛坪人民敲响了警钟。陈老师呼吁人们增强忧患意识,敬畏生命,爱护环境,创造更加和谐的自然生存空间。中学校园里枯死的大松树,一只小小的麻雀,一条有灵性的毒蛇,一只通人性的小狗,甚至是一只令人生厌的癞蛤蟆,都能激起陈老师的悲悯之心。我们无法忘记那匹活活累死的小黑马,狠狠地鞭挞了人性的贪婪(《马之殇》);我们不容忽视人类活动加剧干扰了天气变化,导致农谚都不灵了(《天气谚语不灵了》);我们不能容忍不法之徒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无视国家法令捕杀野生保护动物(《秦岭野生鱼之殇》);我们更不应该让依山而建的水渠成了野生动物的杀手(《野生动物的杀手》)。所幸,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正逐步得到遏制和改善,相信我们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好。

《秦岭深处》通过一系列感人的故事,赞美亲情的伟大。在《安顿灵魂》中,父亲帮助从安徽省安庆市远道而来的李老师寻亲,让那漂泊异乡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顿;父亲一生生活简朴,爱穿解放鞋;守时守信,离不开看时间的马蹄钟;热爱学习关心时事,从不间断地读报看书;父亲精通财务,会用算盘,把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父亲精通厨艺,左邻右舍遇到红白喜事,总少不了他主厨(《回忆父亲》)。母亲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七个子女,在家庭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她拿出仅剩下的陪嫁一个银元,兑换了五元钱,才解决了当天的吃饭问题;在那样困难的时候,即使自己少吃或不吃,她也要施舍上门讨饭的孩子;她把家庭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日两餐必定要让父亲吃饱,因为她知道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不能倒下;为了解决家里所有人吃肉的问题,母亲经常半夜里起床给政府单位食堂做豆腐,为的是留下豆渣用来喂猪;母亲乐善好施,凡是自家亲戚遇到困难,都尽力相帮;母亲晚年的生活平静淡然,崇尚吃斋念佛,一心向善,同时也劝他人多做善事,求得平安(《母亲的情怀》)。大姐人长得漂亮,爱学习,写一手好字,而且办事说话显得很得体很能干,她既能做家务,也能帮父亲做体力活,夜里摸黑拉着人力车到二十多里的山上去砍柴卖钱贴补家用;大姐舞跳得好,是宣传队的台柱子,还是“玩灯”时的从船姑娘,即使到了中年,仍是“夕阳红艺术团”里舞跳得最好的人;大姐心气很高,遇到坏人坏事时,也敢站出来去理论一番(《大姐》)。读到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们分明看到了父亲的勤勉、母亲的善良和大姐的聪慧,三位亲人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老师在《秦岭深处》中还用不多的篇章,抒发了他作为全国优秀老师和省级明星校长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思索。如《敬畏大树》中,学校搞绿化,他执意要把几棵大树留下,因为他要以此增加校园的厚重感,让学生懂得敬畏大师从敬畏大树开始的道理;如《难忘校园那棵青松》中的华山松,虽然历经多年风雨枯死了,但是它四十多年蓬勃旺盛、倔强峥嵘的生命历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如《一次艰难的受赠历程》真实地再现了佛坪中学在“六九”洪灾中遭到严重摧残,全校师生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团结一心共度难关的决心;在《让游泳不再是伤痛》中,提出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剥夺学生学习游泳的权利,呼吁政府给中小心建游泳池,让学生在学会游泳时不再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一个永远的梦》中,陈老师因为历史的原因没有上过佛坪中学,在他当上佛坪中学校长后,思考的是“我正在加倍努力,想方设法,管理好这所学校,让家乡的学子们再也不留下没学上和学没上好的遗憾!”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秦岭深处》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思想丰盈,隐含着震撼人心的理性光芒。我想,这是与陈老师长期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有关的。我们都知道,在解答高中数学题时,必须要思维慎密、论据充分,灵活运用公式定理,以最简便的方法论证出结果,整个论证的过程要求有理有据,无懈可击,就像是一篇数学论文的创作过程。陈老师显然是把这种风格用在了写作散文上,《秦岭深处》中的大部分文章的节奏都一以贯之,少有大起大落,各段落之间看似随意穿插,实则巧妙安排,布局合理,恰似一个个有力的论据,环环相扣,必不可少,直到篇尾,该结尾处戛然收住,道出观点,绝不拖泥带水,读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让游泳不再是伤痛》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文中列举了古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发生的安全事故,最后引出“让学生在学会游泳时不再付出生命的代价”的观点,水到渠成,合情合理。类似这样的文章很多,读者可以自己慢慢体会。

《秦岭深处》的语言平实直白,完全是遵从内心的真实叙述,虽然散文的创作意图在于抒情,但是陈老师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去装饰文章的艺术性,反倒是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用娓娓道来的简洁的叙述性语言,如对人促膝谈心般地倾心交流,我们需在字里行间慢慢品味,才能读出陈老师博大情怀。这种抒情是润物细无声的轻柔,是点到即止的恰到好处。

《秦岭深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读过太多虚华浮躁的空洞文章之后,对于这样出自秦岭深处,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字自然会眼前一亮,这是陈老师的心血之作,更是初学写作者的临摹范本,细细品读,必定会受益匪浅。(文/潘显福)

2 评论

  1. 这是本散文奖获得者白忠德在微信的留言:《秦岭深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读过太多虚华浮躁的空洞文章之后,对于这样出自秦岭深处,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字自然会眼前一亮,这是陈老师的心血之作,更是初学写作者的临摹范本,细细品读,必定会受益匪浅。 结论精当可信,也是说出了我的观点!鼓掌祝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