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亵渎了考试

过去我一看到“考试”这两个字时,眼前总浮现的是上中小学时的期中、期末或者中考、高考时的情景。课桌抽屉里不放任何物品,只拿上考试用的文具,正式开考前,坐在座位上等待监考老师发试题前那种紧张、兴奋、焦虑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感受;监考老师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双目不时地从学生脸上滑过时的威严;答卷中顺手时的窃喜、遭遇难题时的眉头紧皱、答完全卷时的兴奋、听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的紧张。我上学一直是那种爱考试的角,平时学得扎实,考试前也不十分辛苦地去复习,往往把试卷早早地就答完了,还有一段时间也静不下心来检查,还总想交头卷,考完试又牵心能考多少分,不等老师宣布成绩就去打问的那种无涵养的人。考试改变了我的命运,在一次次考试中我又找到了自信。

我是改革招生制度后的第一届中师学生。进入中师后,学习风气很浓厚,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刻苦。我们数学班尤为突出,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每学期还要举行数学竞赛。除了我学得好以外,也是性格使然,每次考试只需三分之二的时间,我就把题答完了,匆匆检查一遍就提前交了卷,然而往往又不是班上的最高成绩。一次《数学分析》考试,我又提前交卷了,监考老师正是给我们教这门课的许老师,拿上试卷看了看没说什么,试卷评出来后,有两道不该错的小题我做错了。第二天上课讲评试卷时,他让我把那两道题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讲,这次我又全做对了。他在班上讲了一个小故事:“有兄弟俩在同一班上求学,两人都学得好,哥哥沉稳、细心,弟弟头脑反应快,思维活跃,可没哥哥细心。每次考试弟弟总是交头卷,而哥哥答完题后总是反复检查,直到考试结束才交卷。每次考试成绩哥哥都比弟弟要高一些。不是哥哥比弟弟学得好,而是哥哥细心检查的结果。”听了这个故事,我一阵脸红,老师是讲给我听的。从那以后,我很少提前交卷了,答完题后反复检查,直到考试结束,后来果然不错,大考小考我都名列前茅。

读大学期间,学院数学系当时有一名教授,他给我们讲授《形式逻辑》,结业考试前,同学们都希望老师能指出复习重点,老师却笑笑说:“复习没重点,你们理清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方法就行了,不要在乎考试成绩的高低。”接着他给我们也讲了个故事:“当年我在北师大读书时,全国数学界非常有名的一位老师给我们代课,课讲得很棒,同学们学得都很努力。考完试,试卷收齐后,他打开办公室门,立于门口,将试卷向前扔出去,按试卷离门口的远近给出这门课的成绩。”大家都笑了,知道老师重大家认真学习的过程,轻考试分数的意思了。

前些年,为了减轻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中考科目里的政史采用开卷考试。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考试还可带课本、作业本和复习资料去翻寻答案,只是要求独完成罢了。

看来考试无论开卷也好、闭卷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解答规定的问题。没有这样的特征就不能称其为考试。我参加过许多短期学习培训,开班时,为了督促大家认真学习,安排结束时要“考试”,开始还以为是真的考试,参加几次后才知道,所谓的“考试”只不过是出几道题,大家把学习资料翻开,抄一抄,资料上你没找到的他找到了,问问页码继续抄,全没了考试的严肃性、公平性和独立性,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次作业,把这样的一次作业说成是考试,这是对“考试”的一种亵渎!

考试的功能有三种:一是诊断性;二是总结性;三是选拔性。如章节考试是为了诊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毕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为了总结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而中考、高考就是选拔性考试了。自从古代科举考试开始,作弊与反作憋就一直互相搏杀,在选拔性考试中最为突出,作弊手段和办法常常使人意想不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对考试作弊已入了刑,可依然有铤而走险之徒,生出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挑战社会的公平、正义。这里必然有作弊成功者,尽管反作弊的代价也异常高昂,但为了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代价再高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2016年5月22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