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如何迎接第三个5·20

今天,蔡英文正式就任台湾领导人,台湾民进党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5·20。

如果说2000年民进党上台靠国民党分裂,2004年靠两颗子弹,两次都有悬念而导致国民党支持者上街抗议的话,这回照蔡英文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国民党输得心服口服”。最终蔡英文的得票率超过50%,得票数也远远超过其他两组参选人一百多万票,连带的,民进党在立法委员的选战中单独过半。而国民党,从选战一开始就荒腔走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狼狈过。

蔡英文于2008年民进党处在最低潮、大佬纷纷闪躲时,临危受命接了党主席职务。她这样一个没有派系,没有经选战获得“正当权威”的党主席,最终成功整合了党内各派系,这是个传奇性的过程。无可否认,她已成为民进党创党以来权力最大的党主席。有一种说法是,民进党内现在只有一个派系“英派”。

这八年民进党与国民党力量的消长,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的执政与民意脱节,另一方面是由于蔡英文的坚持。这八年中的几次大选里,大佬们的“牺牲打”,为新一代民进党人累积了力量,建立起完整接班梯队。

2012年败选时,蔡英文坦承民进党离执政还差“最后一里路”。这“最后一里”指的是什么,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是两岸关系。在那次大选前最后一刻,台湾众多知名企业家,如王雪红、郭台铭等,同声公开站在“支持九二共识”、“和平稳定”的候选人一边,这被认为是助国民党胜选的一大推手。只不过这四年来,蔡英文深入各地调研,成立智库研究政策,为她的“最后一里路”做准备。

马英九担任总统期间,尽管执政方向与民意有极大脱节,但仍然津津乐道称自己最大成就在于两岸和平稳定,并且最终在2015年11月7日迎来“习马会”,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历史定位。马英九及国民党认为,两岸的稳定,能为台湾带来许多的“和平红利”。

但在一般民众看来,马英九政府只是将对岸中国释放的善意当作解决台湾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以掩饰自己的执政无能,类似于将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造成许多寻租空间。这八年来,台湾不少人相信存在所谓的“两岸权贵联盟”:两岸经济交流只让大财团获利,老百姓并没有实际受惠,反而产生了更多社会问题。这种舆论声音在台湾有不少基础,最终在2014年春天酿成了反服贸协议的“太阳花学运”。

民进党先执政后失去政权,八年后卷土重来,未来自然不能再以没执政经验作为借口。国民党在台湾执政50年后失去了政权,2008年再次经选举上台,看似代表了正当性,却已非过去的专制政党。在2016年大选中,这种“轮替”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一种常态。

不少人误以为“首投族”(首次投票的年轻选民)都支持民进党,却忘了年轻人是天然的反对者。2000年大选时,“首投族”普遍支持陈水扁。到了2008年,当时的“首投族”对陈水扁政府极度不满,普遍支持马英九。今年的“首投族”则转而支持蔡英文。不过比起国民党,民进党更愿意给年轻人试身手的机会。

更深一层说,这一代的“首投族”都没有参与到1980年代党外运动及民进党争取民主的过程中。他们出生那几年,身份证上取消了“省籍”,民进党的陈水扁第一次拿下台北市长宝座。他们出生于台湾最富裕的1990年代,“民主”及“台湾认同”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与前一代年轻人不同的是,他们是所谓的“天然独”,没有上一代的政治包袱,也不像上一代年轻人,仍然还有地理课里中华民国“秋海棠”的学习印象。随着上一代,尤其是1949年来台的外省第一代和第二代逐渐凋零,新生代的兴起也意味着与中国大陆的联系越来越淡。这对国民党而言是一大危机–每隔四年一次的大选,就新增受台湾史中心教育影响的百万年轻选民。

这次选举已清楚表明,两岸关系从来就不是选民投票时考虑的第一要素,选民更多关心国民党执政这几年迅速被激化的社会分配不公、图利财团、食品安全、环保、税制等民生议题。这也意味着,国民党若不走本土化路线,随着每四年一次的“大选”中数百万年轻选民进入政治市场,它将逐渐失去市场,最终将边缘化。在这次大选中,左派论调浓厚的新生第三势力抬头,台湾的政治光谱极有可能将从原来的“统/独”慢慢转变为根植于本土论述的“左/右”。

从蔡英文当选到5·20就任这几个月,接连发生了一连串事件,内有内阁人事问题,外有“美猪开放”、渔民被日本扣压等,就连前几年“宇昌案”也重新被拿出来质疑。看似出师不利,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问题,只是越接近就任,这些事都越会被刻意放大,尤其是“肯尼亚案”、“世卫大会参会名称案”等涉及两岸关系的问题。很多人都再以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看蔡英文如何接下这些烫手山竽。

蔡英文及民进党最大的“罩门”仍然是两岸关系。现在台湾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无暇顾及台湾的北京政府,而是一个不再甘于蹈光养晦的领导者。2000年陈水扁上台之初,国际上还流行中国崩溃论,台海军事天平仍有利于台湾,台湾仍然挟经济强势,做事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大陆的反应,如张惠妹在当年的5·20就职典礼上,毫无顾忌,满怀荣幸,理所当然地唱了中华民国的国歌。

时至今日,中国大陆不论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甚至心理上,方方面面都超过台湾。唯一还能为台湾争取一些时间的“九二共识”这个模糊空间,又因蔡英文的模棱两可,增添不少变数。当然,大陆政策幕僚出身、“两国论”主要起草者之一的蔡英文,对大陆情势的掌握肯定超过历任总统,必有自己的成熟思考方式,不至于躁动。

但很遗憾,制定两岸互动规则及方式的,从来都不是台湾方面。最简单的例子是,在台湾,很多人明白,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深,有点像饮鸩止渴。人人都知道大陆钱好赚,也知道大陆风险不可控,但在产业升级停滞,又无法创新的情况下,若要持续赚钱,已经不得不继续依赖大陆的“善意”。于是,北京对台湾经济命脉的掌握越来越深。国民党在选战中告诉选民,若民进党执政,两岸交流就会中止就没有红利,而民进党执政后一大挑战就是要向人民说清楚,台湾经济未来该怎么走,需要什么样的自主经济增长模式,最实际的是,如何既能带动人民就业和年轻人薪资增长,又能维护台湾的自主性。

蔡英文及民进党执政后,很难在两岸关系上继续打模糊仗。过去国民党的权贵们,为了在大陆的生意游走两岸,只想搞政商关系,可以完全无视大陆社会议题。民进党从草根基层起家,本应以同理心更关心大陆社会人权环保等议题,但又为了选票假装大陆不存在。但今天,民进党终于到了不得不直面,不能再闪躲大陆这巨大实体的时刻了。

在两岸实力悬殊,大陆独占交往规则的情况下,蔡英文既不承认“九二共识”,又想为台湾争取更多时间空间,唯一突破口就是主动出击,另开新议题。这一能消除台湾民众对民进党“逢中必反”或逃避两岸交流的刻板印象,二则身为女性的蔡英文击败国民党担任总统,在华人世界中具有一定的指示性,若取得话语的战略制高点,就能争取大陆民间对台湾的支持。

可预见的是,蔡英文就任后,民进党不会改变立场,短期内两方不会直接对话,只会通过“不具党对党意义”民间智库或研究单位接触,两岸将会有一段“冷淡而稳定”的日子,北京继续“观其行听其言”。但两岸民间交往只会变得更加热络,这是不可逆的。

北京当然不会永远不与民进党往来,只会用更灵活务实的方式来处理,或许不会直接施压,党内却会有某种“自下而上”的压力。蔡英文上台后可能会面对的一种情况是,民进党地方县市长“诸侯”在尝到两岸交往的实质好处后,倒逼中央的决策。此外,许多民进党党员家族在大陆也有生意,对有派系共治传统的民进党而言,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诸如此类问题,蔡英文在2015年初党内中国事务委员会上的致词中,如同打预防针般,均有提到。

蔡英文虽然没有执政经验,但在民进党执政前参与过李登辉的执政团队,行政历练丰富,并不会像过去陈水扁一样以民粹方式“暴冲”,会以“维持现状”为主轴,更具有可预测性。只是,蔡英文需要自己重新摸索出一套台湾民众同意、大陆能接受、美国能忍受的与大陆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在未来台湾轮替成为常态后,可望成为一种典范性常态。(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