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如何办好《南华早报》?

值达2,000亿美元的中国电商巨擘阿里巴巴(Alibaba)的马云在收购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问题上搞得一团糟。他应该汲取其商业竞争对手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教训。贝索斯是亚马逊(Amazon)的创始人,《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东家。

在江南城镇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上,马云恼怒地问道:“相信我们。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我们会让报纸失去编辑自由呢?”新华社称,这个大会表明,21年来中国互联网一直在螺旋式上升,腾讯(Tencent)和阿里巴巴成为跳动的心脏。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Joseph Tsai)前一阵子接受了该集团斥资2.66亿美元收购的《南华早报》的采访,其间他在不经意间提供了对马云所提问题的答案。蔡崇信抱怨称:“对阿里不好的地方的关注太多了……我不是说《南华早报》应该增加对阿里的报导,但它应该更好奇。”

蔡崇信承诺,阿里巴巴将不会指示记者报道什么,但他暗示,如果他们希望保留工作,就得明白如何表现。他说,西方主流媒体是从对共产主义的敌意这个“非常特定的角度”报道中国的,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我们相信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这是我们将来运作的原则”。

马云落入的陷阱是,他认为新闻机构应该撰写被企业或者政府视为“负责任的”稿件。多数企业认为记者对它们的报道过于负面,有时企业方面甚至是对的,但试图为此大动干戈就是受到了误导。如果马云寻求这么做,他将让《南华早报》丧失信誉,沦为一家驯服的、陈词滥调的宣传机构。

马云仍可能在恢复《南华早报》昔日荣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它的独立传统和叫板强大利益集团的意愿,在中国和其他地方依然可贵。其他行业“传统”则不那么可取,比如效率低下,抵制数字技术,以及宁愿缓缓衰落也不愿颠覆式变革。

马云成为最新一位科技巨头背景的报业大亨,加入贝索斯和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等人的行列。休斯是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于2012年收购《新共和》杂志(New Republic)。他们有钱(但愿也有耐心)收购面临数字竞争的纸质媒体,帮助这些媒体适应。

《华盛顿邮报》的许多记者对前东家格雷厄姆家族抱有敬意,但贝索斯自2013年以2.5亿美元收购该报以来(用其自己、而非亚马逊的资金)提供了卓越的服务。的确,贝索斯干得要比该报的卖家唐•格雷厄姆(Don Graham)好得多。

格雷厄姆家族虽然是受人喜爱的管家,但他们让《华盛顿邮报》降格为一家在哥伦比亚特区、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发行量较大、在其他地区发行量有限的的都市日报。只要有大量的纸媒广告,那种模式就会非常赚钱,但它让该报在面临数字化竞争时比《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更加孤立。

亚马逊本身也被新闻机构穷追猛打地发表了大量的批评报道–比阿里巴巴抱怨的不温不火的内容更有敌意–但作为东家,贝索斯明智地没有把它当回事。《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们和过去一样自由报道。

他没有抱怨偏见,而是聚焦于效率和增长:他在这两个领域要比传统纸媒出版机构拿手得多。《华盛顿邮报》曾经看起来要注定像其他城市日报一样衰落——在华盛顿已被该报前记者2007年创办的Politico超越–但现在它显示出复苏的迹象。

贝索斯允许其他美国报纸的订户登入其网站免费阅读文章,并对Amazon Prime会员提供折扣订阅。该报网站一度杂乱无章,但现在好看得多,速度也快得多。它发表更多文章,其中一些从其他来源转载。它的数字订户正在攀升,在每月独立访客(UMV)一项上已经超过《纽约时报》(NYT),正在追赶BuzzFeed。

人们可以从某些方面说三道四(老笔杆子会这么做),称该网站刊登八卦文章以提升流量。但是,加上其保留的大部分权威,《华盛顿邮报》至少还有生命力。汲取过去的精华,将它转型为一家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刊物,注定是一项长期实验。

正如神学家赖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曾经在祷告词中表达的那样:“主啊,赐给我平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赐给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与其告诉记者们对中国和阿里巴巴更加友好,马云应该致力于他擅长的事情。这样《南华早报》或许还有未来。(原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