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习马会:台海博弈新局

“习马会”已经落幕,但它所奠基的标志台海关系新阶段、新状态的大戏才刚刚拉开。这样一场历史性的会见搅动了两岸三方(岛内的国民党、民进党和对岸的大陆)的利益格局,让各方(尤其是岛内的国民党和民进党)在“习马会”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两岸关系和岛内事务。围绕“习马会”,各方存在什么样的政治收益和风险?笔者试图对各方的政治计算作一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会谈当事方的马英九(及其所代表的国民党)和大陆是此次会见所带来的政治利益的主动收获者,相应地也是政治风险的主动承担者,而事前和事中都不在其中的民进党只能被动地接受其政治收益和风险。

在分析各方政治收益之前,有必要对此次会晤的一个焦点问题–“九二共识”–进行一番梳理,这既是一个涉及各方政治收益的的原则性问题,又是一个左右各方谈判攻防的技术性问题。具体而言,国民党与大陆对“一个中国”这一原则立场上是一致的,但对“一个中国的表述”则存在差异,国民党重“各表”(即“一中各表”),大陆则对“各表”沉默不语。然而民进党却在“九二共识”上与国民党(更不用说大陆)存在尖锐的对立。一直以来,民进党都是对“九二共识”进行“模糊表述”,或者“不表述”,以此来到达否定“一中”的目的。这种“零和游戏”式的尖锐对立导致大陆拒绝与民进党对谈。从谈判攻防的技术性层面看,民进党抓住国民党和大陆对“各表”的差异见缝插针,试图以国民党和大陆对“各表”的分歧来 否定“共识”的存在,而无视两方对“一个中国”原则立场的一致性(即“九二共识”)。

国民党:“不独”、“不统”之间的尴尬与腾挪
跻身民进党与大陆之间,国民党是用“一中各表”来应对左右二方。一方面,国民党用“一中”和“不独”来回应大陆的“反分裂法”;另一方面,用“各表”和“不统”来应对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尽管这一主张并不能让左右二方都满意–大陆对于“各表”一直是沉默不语,而民进党则是不遗余力地攻击国民党的“一中”认同,使得其“一中各表”不免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但是国民党的这一政策基本上维持了民进党、国民党和大陆三方之间的平衡,从而保持了海峡两岸的稳定。凭借“不统”,国民党能够与民进党展开岛内政治的角逐(否则,就有可能像明确主张“一中”、反对台独的新党一样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借助“不独”的承诺,国民党既得以坐上大陆的谈判桌(民进党就是因为不放弃“台独”党纲而无法获得与大陆对谈的门票),又能安慰大陆,使大陆的“反分裂法”未能利剑出鞘。

对于马英九这样的国民党籍领导人来说,“一中”既可视为其一以贯之的政治理念,又是他们用以与大陆周旋并进而从大陆获取巨额回报的谈判工具。马英九自认为是蒋氏父子的政治传人,他心底始终留存着大中华情结。在这次“习马会”的正式会晤中,面对大陆方面“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脉脉温情,他情不自禁喊出“振兴中华”。在与记者见面时,马英九甚至宣称自己是在江西生活过1100年的马氏后人。另一方面,国民党的“不独”政策也是基于对共产党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定信念之了解的反应,因为国民党毕竟与共产党既合作又厮杀过几十年,他们显然听得懂习近平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真实内涵,希望用“一中”这根“定海神针”来防止台湾海峡出现“地动山摇”。

基于这种认识,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是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和扩大两岸之间的交流,这也是马英九在任将近八年来的最大政绩。毫无疑问,马英九希望其后任能够延续这一政策,让两岸关系形成“马规朱(或蔡)随”的局面。而“习马会”无疑可以起到稳固这一局面并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的作用,从这一层面上看,“习马会”能够给国民党带来长期的战略收益。

给大陆开出“一中”支票之后,国民党在政治上讨价还价的同时,当然没有忘记让大陆为“不独”买单–从大陆获取了巨额的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而在与大陆交流的过程中,国民党成功地从大陆做大的蛋糕中狠狠地切走了一块带回台湾。

国民党显然希望在用这块蛋糕惠及台湾上下的过程中,能获得台湾民众对其政绩的认同,进而换取台湾民众手中的选票。但让马英九和国民党英雄气短的是,手握从大陆获得巨额经济利益的国民党,却无法收获“一手得利,一手交票”的“直销到人”的政治效果。因为虽然切来的蛋糕人人有份,但各人所得却有多有少,在台湾这样的(新)自由主义市场机制下,大头总是被那些“蓝顶商人”们切走,而弱势群体所得甚少。因此,在表象上,蛋糕拿来了,但其后果反倒是岛内“基尼指数”的悄然攀升,是底层民众或弱势群体对分配不均的不满和抱怨,用中国的古话说是“不患贫,患不均”。公平地说,马英九是在代市场受过,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他当然无力解决,因为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台湾现行的体制。想想奥巴马吧,当年他靠一个“变”字的许诺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但两个任期下来,他给美国带来了多少变革,其“基尼系数”又下降了几何?!可以肯定,一旦民进党、蔡英文上台,这个难题也会摆在他们面前。

但不幸的是,马英九及国民党面对的是民进党这样一个善于搅动和利用民怨,操纵民意,以攫取话语权和选举主动权的政治对手。由于蛋糕人人有份,民进党一方面毫不客气地坐享国民党从大陆切来的蛋糕,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攻击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政治上,民进党指责国民党推进两岸交流的政策是“挟共制民”,“引中入台”;经济上,民进党故意放大“基尼指数”,大谈“分配不均”。运用这种攻击手段,民进党成功地“做空”了国民党,使得国民党目前选情低迷,形势严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民党要想赢得2016年选举(至少不要输的太惨),仅靠国民党本身或岛内的力量可能性极小。如果作为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赢得大选,将很可能改变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使得“马规蔡不随”。更有甚者,民进党很有可能拥有“立法院”的多数席位,这将使得2016之后国民党很难靠自身的力量制衡民进党。

长期以来,国民党由于忌惮被民进党戴上“挟共制民”、“卖台求中”的红帽子,对“大陆牌”都是小心谨慎,常常与大陆保持一定距离。马英九对大陆伸出的“橄榄枝”总是保持“若及若离”,虽然他一直声称期待两岸领导人的会面,但就在今年九月还坚决反对和阻拦连战赴北京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然而面临眼前“政治崩盘”的危险,借助大陆的力量来制衡民进党可能是马英九及国民党唯一的选项了。现在的情形让我们想起2005年:正是因为连(连战)宋(宋楚瑜)输掉了2004年的选举,使得国民党士气低落,一蹶不振,为了挽救国民党,才有了连战的大陆“破冰之旅”和“连胡会”。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连战和马英九与大陆交往过程中有“机会主义”成分,但是他们还心存自己的政治理念,只是为了现实利益有时不得已作出一些重大让步,这与那种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放弃自己政治原则但最终两头皆空的“投机分子”相比,还是更具政治人格更值得信任的。

马英九这次以破釜成舟勇气的悄然出岛,高举“九二共识”的旗帜来到了新加坡,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与习近平握手言好,正是想通过与大陆联手为民进党套上“九二共识”的紧箍咒,给蔡英文想要进驻的“总统府”大门上加上一把“一中各表”的铁锁。同时也希望借大陆之势提振选举士气,而后者可以说是“习马会”给国民党可能带来的短期性现实收益。

国民党的战略性收益和短期的现实性收益,不仅决于“习马会”之后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攻防,也取决于民进党的反制效果,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国民党操作不当,民进党很可能反制得分,那国民党将无法实现“马规蔡随”的战略目标。所以对马英九和国民党来说,“习马会”虽然可能带来高收益,但也是高风险的险招。

民进党:精明有余,眼界有限
民进党是一个精明但不聪明的政党。

长期以来,台湾岛对于大陆而言是一块着力无支点难以直接介入的“政治飞地”,民进党成功地利用了大陆的这一无奈,建立起一座维护“台独”神主牌的城堡。在民粹主义笼罩的台湾岛内,民进党挟“台湾主权”这把匕首绑架国民党,与其一道祭起“民主自由”之旗,大唱悲情之曲将大陆拒之城外;转过身来又在这座城堡内呼风唤雨,挥舞民粹利剑与国民党贴身肉搏,让喜谈温良恭俭让的国民党毫无招架之力。而且,面对大陆以经济利益为先导的温情喊话,民进党藏身国民党之后,让国民党承受大陆介入带来的负收益,却不忘攫取两岸交流的成果。这是民进党的精明之处。

但是,这种精明是一把双刃剑。藏身国民党之后不与大陆正面接触,同时也暴露了民进党的短视。民进党利用大陆对台湾这块“政治飞地”着力无支点来戏弄大陆的政治热情,这激起了大陆的愤怒,自然要承受了大陆对它的政治封杀,并将经济利好的政治收益让与国民党。虽然现在大陆对台湾的影响是间接的,导致这种惩罚还是间接的,但是有朝一日大陆进入了这块政治飞地,那民进党得到的就不仅仅是间接的政治封杀了。

民进党的短视还在于它没有顺应世界潮流。中国大陆现在是世界经济强有力的引擎之一,不论是老牌大国英国,还是后来的亚洲“小龙”韩国,哪个不是敞开国会大厦让习近平指点江山,即使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对习近平也是殷勤有加。翻开世界地图,台北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习近平无法踏足的城市,而且台北与习30年前曾经任职的福建厦门近在咫尺,相隔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航程,民进党却让大陆领导人的专机盘桓了30年还未能降落,可谓举世无双。

仔细分析国民党和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就会发现它们的两岸政策都建基于一种“说不”的否定论之上:国民党是“不统不独”,是对一方否定的同时对另一方的迁就和肯定–对民进党说“不”(“不独”)的同时意味着对大陆说“是”(“一中”);对大陆说“不”(不统)的同时意味着对民进党说“是”(“各表”)。而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不表述”(或“模糊表述”)则是以一种“打哑谜”的方式对国民党和大陆两岸政策的“双重否定”,是以一种“不说光做”的方式来实施其台独政策。如果说国民党置身于民进党和大陆中间难免有左右为难的尴尬;那民进党的“双重否定”必然遭遇大陆和国民党的“前堵后追”。大陆对国民党的“各表”以沉默不语使其相向而行;但是,由于民进党党纲中明确挂着“台独”招牌,大陆对其含混其词的“不表述”无疑有着“独”的怀疑和忧虑,因此不可能沉默不语。事实上,大陆是用“反分裂法”这根“定海神针”堵着民进党,逼着民进党对“九二共识”明确表述;而国民党在后面不停追问“维持什么样的现状”、“如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并揶揄民进党其实也和自己(国民党)一样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只能“马规蔡随”。

面对大陆和国民党的“前堵后追”,民进党一方面用装聋作哑的“模糊表述”或“不表述”、无法自圆其说的“维持现状”和对“九二共识”的答非所问来吃力应付;另一方面则岛内鼓动和操纵民意,暗地里大行“文化台独”、“事实台独”之实,像切香肠一样一点点切割与大陆的政治联系,一步步试探大陆“地动山摇”的底线。

这是十分危险的玩火战术,也必然会招致大陆的反制。大陆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和双方实力悬殊的态势,并不缺乏反制的决心和手段。民进党如果寄望于大陆的仁慈或“民族情义”,而对所谓“和平独立”心存幼稚的侥幸,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误读。民进党的中常委们以熟读《毛泽东选集》为时髦,那他们不应该忘记,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不光有“统一阵线”,更有“武装斗争”。对举着“一中”旗帜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国民党兄弟,共产党运用的是“统一战线”这一法宝;而对否定“九二共识”,不承认是中国人的“台独分子”,却不惮使用“武装斗争”之另一法宝。

评估民进党于此次“习马会”的政治收益,要考虑两个要素。一方面,民进党不是此次“习马会”的当事人,事前和事中都不在其中,是政治收益的被动接收者。而且民进党与国民党及大陆是“零和游戏”的对立两方,其政治收益要通过对后二者(国民党以及大陆)的“减负”来计算,其收益只能靠对方所产生的“负收益”来获取。另外,民进党的政治收益还取决于其本身反制的效果,这部分得分是通过自我“加正”来计算。毫无疑问,作为在野党的民进党之政治计算更多着眼于即将举行的大选,取决于还未揭晓的大选结果,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大陆方面:拓展介入的着力点
与岛内民进党和国民党注重短期现实利益的政治计算相比,大陆方面更关注“习马会”带来的长期战略收益,一则大陆没有选举的压力,二来习近平还在第一个任期之内。

考察大陆对于“习马会”的战略收益必须考察其对台湾的影响力。虽然大陆声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作为全世界最大而且最有权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家门口的台湾却至今未曾有一间办公室;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政府影响力遍及全球,其治权还未曾触及近在咫尺的台湾岛;更有甚者,由于李登辉、陈水扁推行台独政策,使得岛内的台独意识愈演愈烈,对大陆的疏离,抵触,排斥越来越严重,中国不可分割的台湾成了大陆门前的一块“政治飞地”,而大陆对岛内的“台独“似乎是有点无从下手。

实际上,大陆自1949年两岸分离之始就一直试图对台湾这块“政治飞地”施加影响,但是一直苦于着力无支点,只能是间接介入,只能隔岸喊话和免费送利。1950年代充满政治智慧的金门炮击可视为一种“使用炮弹的隔岸喊话”,是一种通过非和平的方式施加影响力使台湾不从大陆分离出去。1980年代开启的两岸民间交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但由于民间交往的分散性,政府介入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着力点。1993年“汪辜会谈”是政府的“白手套”,而且只具事务性和功能性,还是民间性的交往。2000年台湾大选前朱镕基的隔空警告和2004年温家宝的温情喊话,都是无法直接介入的无奈之举。2005年“胡连会”及其之后国共论坛虽然仅局限于党际交流,但通过这个平台大陆的对台政策往前移动了半步。

大陆方面一直想改变过去着力无支点、介入无力道的被动,寻找机会拉近两岸之间的联系,增强对岛内的影响力。1980年代以来,大陆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积累了巨大政治和经济资产,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大陆逐步建立起一种只要两岸直接交流就是双赢、就能赢的政治自信。因此,大陆方面正在摆脱过去那种“投鼠忌器”的顾虑,开始寻找积极主动的介入方式。对于大陆方面来说,此次“习马会”的最低政治期望是建立起一个更加稳定的着力点,从目前的政党交流转移到具有公权力的政府机构的直接接触,最终过渡到两岸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直接对谈。如果能将这种直接对谈制度化,这不仅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加,还意味着大陆对台政策的着力点将前移了一大步。

对于此次“习马会”,大陆方面更多是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而国民党更多是迫于选举压力的现实利益计算,但他们都对国民党下台有同样的焦虑,一旦国民党下台,现存的两党交流之影响力就更加有限了。这种共同的焦虑所产生的利益交集成为此次“习马会”的现实基础。

作为“习马会”的合作方大陆也要承担前述国民党和马英九的政治风险。当然,大陆方面承担风险的能力远大于国民党和马英九,而且大陆不是台湾岛内的第一当事人,只会间接地承担这种的风险,所以“习马会”对大陆方面的政治风险相对较低。

虽然大陆与马英九是此次“习马会”的合作双方,但双方不一样的政治期望和诉求使得双方的政治收益不完全一样,加之在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下,马英九和国民党既要承受民进党的强烈牵制,又会有左右逢源的考虑。事实上,“九二共识”就因为国共两党的“一中各表”而让民进党见缝插针,导致现在国共两党要使用大量的资源去填堵这一缝隙,这是大陆方面的另一大风险。此外,大陆方面还要承担由于后退半步(放低身段而让习、马平起平坐)而使台湾方面未来提出许多因为平起平坐而产生的过分要求。最后,以新加坡作为会晤地点,也让两岸问题平添了一丝国际化的阴影,这也触及了大陆方面两岸问题不国际化的底线。

三方攻防战
虽然国民党和大陆对此次“习马会”出发点不尽一样,但双方携手合作的目标是一致的:民进党和蔡英文。这种“零和游戏”式的攻防战存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

民进党对国民党的一个主要攻击点是此次“习马会”(及其之后的两岸领导人会晤正常化)之正当性,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攻防。假如蔡英文当选后,民进党与大陆之间的互动朝着国民党和大陆双方期待的方向发展,形成“马规蔡随”的局面,那么国民党和大陆就可能到达其战略目标的最低限,从这个角度看“习马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当然,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后能否巩固这个成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从战略层次的攻防来看,民进党肯定要竭尽全力阻止“马规蔡随”,这就意味着民进党一旦当选很可能要改变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三方攻防的战术性层面可以说是围绕着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表述”来展开。“九二共识”堪称民进党与国民党及大陆的一个主战场,对于大陆和国民党来说,“习马会”的一个明确目标就是从技术层面压缩民进党对“九二共识”表述的模糊空间。而民进党对此的惯用战术是闭门休战,“模糊表述”或“不表述”,因为民进党的左右反制都十分为难:如果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大陆方面将会施以更大的政治压力,而附带的经济惩罚是台湾民众不愿意接受的;如果接受“九二共识”,则可与国民党一样分享大陆给予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好处,但是却要面对很可能失去绿营票仓的压力。民进党不论左右转身都十分为难。

在“习马会”刚刚公布之后,蔡英文说可以有条件地接受“习蔡会”(民进党当然不会忘记提“在一定条件下”),这表明国民党和大陆的主动突击成功地在民进党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但极具战斗性的民进党随即全力填堵这个缺口,在“习马会”完成之后,蔡英文又重新猛批马英九“有失尊严”,“侮辱台湾”、“丧权辱国”,尽显其朝三暮四、自食其言的尴尬和慌乱。但是,民进党这次很难上演其对付国民党的拿手戏–杯葛与对抗,不仅因为此次“习马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而且民进党这次的对手不仅仅是国民党,他们惊恐地看到了国民党的身后站着强大而自信的大陆。藏身国民党之后的民进党这次深深地领教了着力无支点和间接介入的滋味了,蔡英文的声明通篇未提习近平和大陆的不是,而是将火力集中在马英九身上,由过去的“逢中比反”变成现在“逢马必反”。而且,由于找不到马英九的明显破绽,只能用“黑箱操作”和“没有民主程序”等空洞之词进行无力的反制。

表面上看,民进党和蔡英文对“习马会”的应对失当是国民党和大陆成功突袭,以及民进党仓促被动迎战所致,但从深层次看,这是民进党长期以来奉行以“维持现状”之词行“台独”之实的战略的必然后果。

走向未来新局面
此次“习马会”只是国民党和大陆的阶段性成功,只是取得了战役性优势。对于国民党和大陆方面来说,如何使此次“习马会”形成的政治声势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政治利润;如何让“习马会”在海内外(尤其是华人世界)升起的政治热情来催生国民党以及蓝营内部的大团结;如何让“习马会”形成的巨大气场助攻朱立伦抢占台湾南部民进党的绿色票仓;如何破解民进党的“文化台独”进而对其釜底抽薪;如何彻底改变大陆对台着力无支点而只能间接介入的尴尬,并最终突破台湾“政治飞地”的局面……这些都需要仔细研究并稳步推进。

“习马会”堪称国共两党兄弟联手的胜利。虽然习近平与马英九只是在新加坡会面,还没有踏上台湾岛,但是马英九为习近平开了一道门缝。让我们放胆想象一下,如果国民党和大陆能够一鼓作气,马英九敢于在离任之前邀请大陆领导人访问台湾,让习近平率领由马云领衔的豪华商业团队浩浩荡荡地开进台北和高雄,那民进党苦心经营多年的城堡离土崩瓦解就为时不远了。(原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