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互联网与科技

2015年,科技依旧在毫不留情地重塑着世界。90、80后的青年阶层继续向社会主流迈进;和体制说再见的创业者已汇聚成一支规模可观的大军;对那些已成气候的科技企业而言,争夺变得更惨烈,合纵连横在频繁上演;互联网甚至被升级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开始影响民族发展和大国对话。

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英雄和新概念每天都会横空出世或转瞬消失,造梦的尖叫声挤满了视听空间。表面上,公众的价值观通过社交网络变得前所未有的单一。但这却无法掩盖知识体系、组织模式和社会价值迅速坍塌并重建所带来的迷茫和焦虑。忐忑不安和雄心万丈共同组成了今天的时代症候。

然而再喧腾的景象也会经历尘埃落定的过程。互联网世界的繁荣之下,真正能联结过去与未来,具备持久发展潜力的模式与业态尚未“水落石出”。

在噪音和幻象中前进,格外需要分辨与坚持。崇拜“科技碾压一切”的同时,如何重估人类自身的力量?在感叹“资本开创未来”之余,怎样反思传承带来的价值?在2015年的末尾,我们重新推荐一些登载过的旧文,重温这一年值得记忆的观点与事件。

人类不应害怕技术
作者:阿斯彭研究所首席执行官 沃尔特•艾萨克森

悲观者预言,计算机会让人们失业。但这些当代的卢德派错了。从织工到马鞭制造者,技术或许会让一些职业消失,但200年来的数据显示,技术也能提高生产率,增加财富,从而扩大需求、创造新的工作种类。

英国《金融时报》58年来首次易主
作者:FT记者 安德鲁•埃奇克利夫-约翰逊

英国《金融时报》自1888年创办以来,报道了无数收购,也记录了媒体行业一波又一波的整合与变迁。但在2015年,这份粉红色的财经报纸在58年来首次易手的消息,却成了传媒业的焦点事件。

与FT共进午餐:沈南鹏
作者:FT国际金融首席记者 桑晓霓

在比硅谷还要复杂、集中度更高、且日新月异的中国科技届,如何进入最成功投资者行列?沈南鹏说:“在中国,风投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因为这里的形势更加变化多端。”

中国互联网的“权力游戏”
作者:FT亚洲版主编 戴维•皮林

在中国,有一股影响广泛的力量,其触角几乎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这股力量不是共产党,而是被简称“BAT”的互联网三巨头。

FT总编辑巴贝尔专访比尔•盖茨
巴贝尔:请给想成为创新者的年轻人提一条建议。

盖茨:科学改变游戏。企业家是那些付诸行动的人,但改变游戏规则的是科学。如果你真想亲身参与推动游戏规则的改变,挑选某种最新科技并投身其中就可以了。

“铁饭碗”时代一去不返
作者:FT专栏作家 约翰•加普

对于很多千禧一代来说,完美生活并非找到一份能做一辈子的稳定工作,而是创办一家创业型科技公司。

中美科技外交的博弈
作者:FT记者 杰夫•代尔、理查德•沃特斯

美国商界一度自视为美中关系的斡旋者。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变得更加纠结,他们发现自己被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日益激烈的对立夹在中间。科技业尤其如此。

出租车改革方案:戴着镣铐的跳舞
作者: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刘胜军

滴滴快的还没来得及庆祝领到全世界第一张由政府部门颁发的专车牌照,就收到了一份令人感觉来自“旧石器时代”的所谓“改革”方案。

轻创业时代的生活真相
作者:FT中文网撰稿人 陶舜

继1990年代第一波创业潮之后,中国正在掀起第二波创业狂潮,互联网在上一波创业潮里只是小荷初露角,这一次,互联网已是几乎所有创业者的空气和水。

创新与未来:大繁荣还是大停滞?
作者:苏州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 董洁林

为什么面对同一个科技世界,不同的人看见截然不同风景?二十一世纪的科技世界将是一种什么景观?是一个“发展成就能超越过去一千年总和”的盛世,还是一个创新乏善可陈的“高原平台”?(原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