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那点事(32):死而后生

用什么来确信自己已摆脱了世俗的纷扰?具备死而后生气势?僧人?哲人?我都不是,但我一直希望摆脱世俗的纷挠。我体验了大半生,也观察了大半生。死而后生并非一种高大的说词,只有某些人才够得上用的词句。救赎之道几乎是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知道明哲保身,又能勇者无惧。以明白后的自信姿态,屹立于世间,不在乎顺境逆境。一切事败多出于轻慢,而一切轻慢又皆因少了敬畏!于是,醉生梦死叫着死而后生的,有飞蛾扑火以为死而后生的,更有为一个女人显英雄本色以为死而后生的,林林种种,让人啼笑皆非。

(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其实是人类高贵的猜想,就像艺术品,在科学无言以对的时候。)所有人将离世时,最大的痛苦都是对爱的不舍。而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该怎么去悟,你懂的。也是因人而异,大同而小异的。也需要具备条件的。

电影《捉妖记》,所有的泪点都与爱有关:爱其实是最软弱的,是种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他者的施舍,就是求助于他者的参与(爱的艰难,有时犹如向地狱要求天堂,常常被落入窘境)。人的处境是隔离,而爱的愿望必须靠沟通。沟通之难,你懂的。也如对死而后生的理解,是各取所需的。

如果你去堂吉诃德床边,看看这个曾经妄想去除暴安民,救苦济贫,创建骑士丰功伟绩的游侠骑士,听听他最后清醒的临终之言,承认自己并非什么游侠骑士,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善良人而已。这算不算一种死而后生的精典或者最好的安慰。

如果你去过曹雪芹写《红楼梦》那闻隐居简陋的小屋,你是不是很难想象一部文学名著的作者居然是那么寂寞贫穷,但贵在没有潦倒,在看不到前途的昏暗小屋内,用文字默默打造神奇,没一个人在他临终前送他一句死而后生,算不算死而后生?为什么非得是名人伟人才能够得上用死而后生。

死而后生的含义太深厚,每个人一生途中的挣扎,呐喊,奋斗就是图腾,而在临终时的醒悟,在我看来都属死而后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只是,为什么人总要到生离死别的一步才明白许多原本一直明白但就不肯承认的道理呢?你让一个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去选择明白摆脱世俗纷挠,像一个领着高崭退休金的人悠闲赏花喝茶吟诗,是不可能的,他也想摆脱世俗纷挠,但生存的压力不让他摆脱,他只有在具备条件时才能摆脱世俗纷挠。我突然觉得自己其实是在说便宜话。还是多些爱心,多些理解和包容,将笔墨多倾注给艰难挣扎的人,让自己临终时具备那份死而后生的明白。

爱不只是友善,慈悲,助人为乐,它根本就是你自己的福。爱不止是接受美好,还必须要接受苦难,因为它是生必然的存在,怎样从容坦然接受,才能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赎。这样的信仰才是众妙之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死而后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