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故影”旧照展重温香港中环百年变迁

香港地少人多,发展一日千里,昔日的海岸线已经面目全非。如果想回顾旧日香港海旁风貌,不要错过由”香江情怀”﹑”香港旧照片”及多伦多大学利铭泽典宬联合主办的”我城故影:中环的地标与海岸线”香港旧照片展览。

本地多伦多团体”香江情怀”及香港网络团体”香港旧照片”先后于二月及三月假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成功举办“我城故影”旧照片展览及座谈会,曾被香港传媒广泛报道。将于六月廿四日至七月十日,假多伦多大学作第三次展览。希望凭着巡回展览,将中环百多年历史变迁,介绍给加国公民及新一代。

今次展览将展出50张19世纪晚期至今的珍贵中环照片,呈现海岸线的变化,同时展示不同年代的地标,让观者能欣赏已然倒下的美丽旧建筑。以一帧约一八八0年拍摄的珍贵照片为例,第二代汇丰银行前面为海,可见当时中环平地不多。

香港自一八四一年开埠以来,曾多次进行填海工程。港岛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指向北方。中环作为全港的政经枢纽,其填海工程绝大多数为发展经济而设。一八四一年开辟皇后大道、十九世纪后期填海发展德辅道、二十世纪初新设干诺道和遮打道、五十年代再次填海兴建爱丁堡广场。时至今日,中环填海工程还未休止。此外,部分照片以“今昔对照”方式展出。百年变迁,一目了然。

每个阶段的海岸线,曾经出现大量地标,其建筑风格更多样化。十九世纪末期的两层式建筑,例如旧大会堂;二十世纪初的四层式建筑,例如皇后行、太子行等,其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置身其中,彷如正在游历欧陆都市。战后重光,由于经济急剧发展,原有的四层建筑再不能应付实际需要,一轮拆卸重建的风潮席捲中环,设若这些建筑获得保留,必能成为代表香港的重要地标。

所谓地标,必须经历时间淘汰,并有其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地标的建筑若得以保留,有助于今人认识往史,亲身的接触,让实物将历史重现,其感染力必远胜于枯燥无味的历史文献。实地的考察,有助于提高公民对于本土的归属感。可惜,现在我们只能在旧照片中怀缅及认识香港。

这次展览展现了中环海岸线北移的变化,亦展示出不同年代的中环地标。在一帧帧照片中,重现了香港中环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我城故影”除了是对过往的纪念,更是对当前的反思。

“我城故影”香港旧照片展览多伦多开幕礼及座谈会的主礼嘉宾﹕多伦多大学前校监利德蕙博士﹑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总馆长Mr. Larry Alford﹑香港驻多伦多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卢洁瑋﹑香港旧照片代表苏凌峰及“香江情怀”主席江大惠。得各界人士踊跃支持,开幕礼及座谈会已告爆满。欢迎各位于六月廿四日至七月十日于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利铭泽典宬(8 Floor, 130 St. George Street, Toronto)开放时间内参观。有关是次活动的查询电话为416-978-8603。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