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个香炉多只鬼”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成后,铁路华工沿着铁路迁徙。温尼伯是铁路中心,因此很早就有华裔在那儿居住,以广东鹤山县人最早到。他们试图阻止非鹤山人到温尼伯,在火车站伏击棒打非鹤山人,迫使他们继续往东行,因此有不少中国移民原本打算到温尼伯,最后却去了威廉堡(Fort William)和其他东部城市居住。威廉堡的华裔,有几次结帮返回温尼伯袭击鹤山人,后由温哥华李氏公所调停,来自其他县的华裔,才能在温尼伯定居。(黎全恩、陈庭梅《温尼伯唐人街1909-2013》)

这正是广府俗语所谓“多个香炉多只鬼”,上了岸的人不想见到新人上岸的心态。一百年过去了,这样的心态仍然存在。自由党和新民主党的政纲,都是每年接受约等于全国人口1%的新移民。有人则认为最重要是先清理好目前堆积的移民申请,然后才作决定。竟然有华裔对此拍手叫好,高呼“好了!好了!再没有那么多中国人来加拿大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呢?其因是华裔在加拿大属少数族裔,经济力量等并非操纵在自己手上。华裔往往要与华裔竞争。例如某个机构有两个职缺,两个华裔同时希望得到该份工作的话,很可能只有其中一个能得尝所愿。而某个机构里有两个华裔有机会升职,那么必定只是升其中一个,很少会一起升两个的。在商场上,华裔也经常必须与另一华裔进行竞争。所以造成有些华裔,把“新人”当成假想敌,不喜欢见到太多的华裔来加拿大。

其实,这是十分肤浅的想法。犹记以前我在温尼伯时,当时那儿只有七千名华裔,无法凝聚任何力量。几乎所有的政府机构、商业机构、都不聘用华裔,就业机会极少。华裔只有就读理工科等较“实用”的科目。一般读到硕士后,在经过极艰苦的拼搏,才能找到工作。而华裔的工作,经常只限于工程师和实验室管理员。华裔所能达到最高的职位,就是有十多个大学教授和几十个医生。其他的行业呢?皆看不到华裔的影子。就说做生意的,一向也只局限于餐馆、小杂货店和礼品店而已。只有一、两个人做保险经纪或地产经纪,也都做不起来。至于自己开业的专业人士,如会计师、律师,就一个都没有。在华裔社会,有什么活动,必须向政府申请资助的话,简直比登天还难。华裔社会搞的活动,更从来没有民选官员参加。曾有个政府官员说:“当我们进行决策时,从来都不会考虑华裔。”我有个朋友,念了个英国文学博士,可是仅能在大学图书馆找到一份文员工作,华裔社会里,还人人看他不起。

这是以前的华裔社会,反观今天的大多伦多,有六十万华裔。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打工的、从商的都能创出佳绩。自己开业的专业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民选官员们,在市、省、联邦大选中,无不争先恐后追求华裔的支持。政府的决策,也不敢把华裔利益扔在一旁不加以考虑。我的英国文学博士朋友,如现时来到多伦多,大可去报社或出版业、广告公司等,求得一份编辑职位,或加入政府部门工作,创造一番事业。

这也就打破“多个香炉多只鬼”的歪理。因为每个城市的华裔,如果增加到某个程度,便会达至一个转折点(Critical mass),这时商界为了做华裔的生意,就往往得聘用华裔,政府部门要管理华裔,也要聘用一定比例的华裔,最终还要让一些进入管理阶层。在华裔社会里,也多了很多商业机会,能容纳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的生意和自己开业的专业人士。所以华裔机会也越多,力量越大,歧视越少。

“多个香炉多只鬼”是偏执和错误的见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