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多伦多的街名

入夏以来,通往多伦多湖心岛的林顿码头(Jack Layton Ferry Terminal)再度引起市民的关注。这个码头每年接待超过百万名游客,可自它修建以来,已经有40年未有改变,为此多伦多市府曾向社会征集码头的设计草案。最终,市府方面选出了五个方案,并在网上接受市民的投票。

林顿码头是多伦多市中心的地标经典之一。它原先叫做“多伦多湖心岛码头”,在2013年8月,也就是前任联邦新民党党魁林顿逝世两周年之际,为了表彰他对加拿大和多伦多的杰出贡献,被改名为“林顿码头”。以名人重新命名街道,是多伦多的一个传统,而从这些名称变化的背后,有的时候藏着一些有意思的历史花絮。

女王大街(Queen St)

女王大街是多伦多历史最悠久的街道,远远超过今天多伦多重要的商业街道如央街和布鲁沃大街。1793年,时任英属上加拿大省总督西姆科(John Graves Simcoe)请皇家测绘师规划约克镇(今多伦多)的建设蓝图。规划师在湖畔往北两英里处左右沿东西走向划了一条基准线,并沿街隔出了41个长6,660英尺、宽660英尺,呈长条形的宅基地(lots)。这次测绘奠定了约克镇和多伦多城市建设的基础,甚至影响到了今天市中心的街区划分。那条基准线也成为了一条路“Lot Street”。40年后也就是1837年,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这条路又被改名为女王大街。

将Lot Street改名为女王大街,也反映出当时以英裔为主的多伦多对英国王室有着很强烈的好感,这和当时加拿大的另一大大城市、以法裔为主的蒙特利尔截然不同。于是,法裔加拿大人也因此将多伦多称为“女王之城”,以讽刺多伦多居民尊崇王室的情节。可是,多伦多人很喜欢这个称呼,便欣然笑纳。今天,大多数多伦多人已经不记得“女王之城”这个绰号了,但是魁省很多法裔居民仍然很喜欢用la ville reine(“女王之城”的法语说法)来指代多伦多。

登打士街(Dundas Street)

在1820年代以前,多伦多是没有登打士街的。在今天这条路的位置上,有着好几条不同名称的小路。登打士街的历史可以上溯至1812年美加(英)战争时期。由于当时南安省一带沦为战场,而当局为了加强对约克镇(今多伦多)西部诸镇的控制,时任约克镇义勇军领袖丹尼森上尉(George Taylor Denison)率领属下民兵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了一条从约克镇通往登打士镇(今天的汉密尔顿一带)的军需品输送道路。由于当时这条路的终点是登打士镇,所以这条路也就被称为登打士街。

登打士街加强了多伦多和西部诸镇的联系,成为乡民来这个城市的要道。不过,最初登打士街向东延伸至多伦多为止,并不进入市中心的。可是,随着多伦多同南安省诸镇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乡民向当局抱怨,从登打士街进入多伦多后路名突变,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市府将登打士街向东延长,将很多条小道“拼接”进来,再加以拓宽,这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受早期市政规划的影响,多伦多市中心的主要街道都是横平竖直的,可是登打士街由于是后来“拼接”而成的,所以走向有些歪歪扭扭。

湾街(Bay Street)

关于湾街这个名字,最有意思的不是它的来源,而是它变更的过程。最初,这条街道的名字是“熊街”(Bear Street)。根据本国历史学家司坎丁博士(Dr. Henry Scadding)的说法,在殖民时期,一头熊为了逃避猎人们的追捕,逃出了树林并顺着今天湾街的路线一直往南逃到了水里,所以当时的居民就把这条路径命名为“熊街”。后来,这条路被多伦多的城市规划者们改为“湾街”,这是由于该街的最南端是一片湖湾,这就是今天的多伦多港(Toronto Harbour)的所在地。凑巧的是,今天湾街已成为本国的金融中心,来来往往的股票投资人和交易人士最怕听到“熊”字(熊市),相信他们一定非常庆幸这条街没有叫“熊街”。

舍伯尔尼大街(Sherbourne Street)

舍伯尔尼这个名称有些拗口,曾让不少母语非英语的人士舌头打结。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条街道曾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卡罗琳大街(Caroline Street)。卡罗琳殿下是德意志布伦瑞克大公国公主,本是英王乔治四世(1820年至1830年在位)的妻子。在乔治四世还是王子的时候,他迎娶了卡罗琳,而上加拿大省府也将她的名字命名了约克镇(就是今天的多伦多)的一条路。然而,乔治四世和卡罗琳因性格差异极大造成婚姻迅速失和,以至于乔治在蜜月期间都带着情妇随侍。由于失宠和长期分居,乔治四世在登基后都没有把卡罗琳加冕为英国王后。在卡罗琳失宠后,约克镇的卡罗琳大街也被改名成了舍伯尔尼大街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多伦多居民有着很深的尊崇王室的情节,所以相当多的街道都是以英国贵族来命名的,只是命名之后又改名的,也只有舍伯尔尼大街这么一条了。人走茶凉,全天下都是这个道理。(来源:51周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