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缺席的俄罗斯二战结束纪念日

冷战期间,两大阵营一般都处于对抗状态,但二战结束纪念日是个例外。美国和苏联当时认为,至少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它们有必要强调一下它们能够团结起来对抗邪恶。而现在,每个重要的纪念日都会引发激烈的辩论、政治上的合纵连横及冲突。

西方国家领导人将不会出席5月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二战结束纪念日庆祝活动(希腊、塞浦路斯和捷克共和国的国家领导人是例外)。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将在活动次日短暂访问俄罗斯,悼念战争受难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是来访外宾中的核心人物。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俄罗斯向亚洲的转向了。今年5月和9月举行的纪念活动(北京预定于9月3日举行大阅兵)将加剧国际关系中的对峙。

俄中这两个已在相当迅速地向对方靠拢的国家,将采取另一项举措–一项有历史背景的举措。莫斯科方面和北京方面正致力于对历史做出它们自己的解读。对中国来说,重要的是提醒日本勿忘其犯下的罪行;对俄罗斯来说,重要的是反击西方出现的一种趋势–西方越来越倾向于将斯大林(Stalin)治下的苏联视为另一个战争罪犯、而不是战争受害者。这无异于是对俄罗斯官方和民众良知的一种挑衅。

莫斯科方面和西方互相谴责对方的修正主义和重议游戏规则的图谋。但规则到底有哪些呢?目前的世界秩序是1945年战争结束后确立的。以联合国(UN)为主的全球治理机构就是那时创建的。因此,二战的结果依然是全球地缘政治的制度基础。然而,二战的结果不仅包括军事和政治的平衡,还包括道德评判。军政平衡早已不复存在,道德评判也在不断调整。在西方,这一过程(也就是将斯大林治下的苏联与纳粹德国划等号)被视为冷战结束后总体意识形态转变的一部分。

尽管对世界秩序的大规模修订其实正在上演,但西方却坚决否认这一点,并指责莫斯科方面藐视1945年在欧洲确立的准则–边界不可侵犯、拒绝领土吞并等。但美国和欧盟(EU)否认了欧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世界–战后秩序的关键条件之一。这个条件确定了各战胜国的势力范围,为雅尔塔—波茨坦体系的巅峰之作《赫尔辛基协议》(Helsinki Accords)奠定了基础。这是两大阵营之间达成的一项重大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一致同意互不干涉对方事务。今年8月,《赫尔辛基协议》将迎来签订40周年纪念。该协议宣示了一系列几无争议的崇高原则。然而,阵营间对抗的终结和随后发生的大量行使自决权及重划边界的事件,都严重侵蚀了该协议的原则。冷战结束后,欧洲诞生了数十个新国家,其中包括一些极富争议的例子,比如对科索沃的承认。

西方相信,冷战后的局面不仅是之前体系的延续,也是其成果。正如1945年所设想的那样,苏联解体使得这种理想能够变成现实,而没有让世界陷入分裂。然而,在俄罗斯看来,尊重军政利益区、不因企图改变他国体制而干涉其内政,是避免冷战演变为热战的原则。西方拒绝接受这一点,坚持认为任何国家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加入北约(Nato)。(公正地说,必须指出,乌克兰最近发生的事已经动摇了这种信心,而且人们能够更频繁地听到杰出学者说,应该允许北约挑选其潜在成员国,而不是向所有想加入的国家敞开大门。然而,彻底抛弃1990年代至2000年代的论调是很难的。)莫斯科方面认为,这是修正主义的最危险形式。

站在俄罗斯人的视角看,美国进行军事干预的习惯–冷战后美国展开了多次军事干预,比如在前南斯拉夫、伊拉克和利比亚–以及因支持革命性的政权更迭而向主权国家施加政治压力,均为野蛮干涉他国内政的明显例子。在人们眼中,西方对基辅独立广场(Maidan)亲欧运动的压倒性支持,包括西方政要访乌以鼓励基辅的抗议活动(这场活动最终推翻了乌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ich)领导的政府),就是在投射力量–如今的这种力量虽然柔和,却非常有效。

中国的进场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并在二战后一直享受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UN Security Council)常任理事国的相关特权。北京方面每遇到机会就充分利用这一点,与俄罗斯一道谴责西方修正主义者,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另一方面,中国一直强烈反对势力范围以及与其自身理念不符的固定地缘政治区。北京方面更喜欢谈论整体和谐以及非对抗、非政治性扩张经济空间。事实上,自19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一直迫切而成功地利用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并且热情支持经济全球化。

在雅尔塔形成、并仍受到俄罗斯拥护的世界秩序,在21世纪是不可能实现的。过去20年由美国主导的秩序正走向尾声。北京方面会为世界秩序提供新的基础吗?(来源: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