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象”赶超“中国龙”?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印度应把握赶超中国良机》,说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近发表预测,作为亚洲新兴市场大国之一的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超越另一新兴市场大国–中国。世界银行这个预测认为,2017年印度的增长速度将达到7%,而中国将降至6.9%,这样,在2017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越中国。

如此精确地预测两年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似乎有点冒险,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依据。2014年4月底,世界银行根据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的结果推算,按购买力平价预测,2014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这在经济学界得到一定的认可,因为早在1998年,学者麦迪森在他《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就预测,到2015年时中国GDP将达到并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GDP的100.7%。2014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中国按购买力平价算法的GDP为17.632万亿美元,美国为17.416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01.1%,超越美国。

无论是麦迪森的预测,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结论,都与世界银行的预测不谋而合,说明世界银行是有预测能力的,它预测印度在两年后经济增长速度赶超中国,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离谱到不可信。同样为新兴的市场大国,印度经济增长速度能超越中国,确实不是一件小事。

即便世界银行的预测不是十分准确,作为一个趋势来讨论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未尝不可,那就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没有可能赶超中国呢?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两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国正慢慢告别过于依赖信贷和能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者说要摆脱严重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处在调整结构,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转向主要依靠创新拉动、依靠消费拉动,进入“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产能过剩,内需乏力,创新不足,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官方不得不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由超高速调到中高速,在2014年增速跌破7.5%的情况下,官方已经接受并告诫民间也接受,增速下行已是铁定,将来甚至允许增速波动于6%到7%的之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也无法接受的。

而印度则正处于经济增长周期,高盛的一份报告称,印度即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它的经济形势要好于以前。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已经收窄,之前居高不下的通胀也已下降。廉价石油是一个福音。

至少在经济结构上,目前印度较中国可靠,中国还需要更大的努力来刺激消费,印度经济则在更大程度上由消费驱动——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在印度,消费占GDP的比例超过70%,而中国还不到50%。所以,印度不太可能遭受如今困扰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剩的后遗症。

其次,从人口结构看,印度占有很大的优势。有学者研究说,印度的年轻人口不像中国那么快老龄化:印度低于15岁的人口数量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只有五分之一。里昂证券(CLSA)估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10年起已开始下降。印度的劳动人口比例仍在上升,到2030年应该超过中国。也就是说,当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红利吃完了,印度的人口红利还将持续增加,这一增一减,就是印度超越中国的重要条件。

事实上,我们已经能明显地感觉到,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不断地向东南亚和印度迁移,具有劳动力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印度很有可能凭制造业起飞,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摆脱贫困,追赶中国。

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人口结构,印度都比中国有利得多,这些都有可能使印度长期占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印度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中国则潜伏着未富先老,老富先衰的危险。当然,印度的人均GDP仅为中国的一半,所处的发展阶段比中国早得多,印度要想在人均上超越中国,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要继续保持压倒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在升级转型上有突破,在新兴产业上有作为,其核心就是创新,但创新与制度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比较中印两国,印度的政治制度更利于创新,而不是中国。我们看印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世界一流的外包、软件、制药和商业服务公司?为什么西方企业更愿意向印度、而不是中国的研发中心投入资金?这是对印度政治制度的信任,对其知识产权保护的信任,对其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的信任。倘若在这一块的竞争上,中国在制度改革上不下刮骨疗伤的功夫,未来被印度超越并非天方夜谭。(来源:卖思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