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男人是如何花钱的?

在Enjoy雅趣一周年生日派对活动现场,Enjoy雅趣主编龚瀛琦与《Ramp驾道》主编许群、网易副总编辑陈峰、“赞赏”创始人陈序和青年当代艺术家蒙志刚就“男人如何花钱”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尽管几位嘉宾都从事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消费习惯,但对男性消费都有独到、有趣的见解。以下为沙龙实录:

这是一个好时代,人们可以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要求

龚瀛琦:你们自己作为男性,在消费习惯上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爱买什么东西?

陈序:关于“男人怎么花钱”,看一下今天活动来的粉丝的性别比例就能略知一二–男人花钱,可能不是自己决定的。

陈峰:我是记者出身,也一直从事媒体和互联网行业,经常过一种不确定的、“居无定所”的生活,因此养成简单生活的习惯,消费观也很简单,尽可能什么都没有,即使有也喜欢轻便好用的东西。

我对喜好的东西花钱比较多,比如我是一个智能设备的爱好者,特别希望家里的扫把都换成电动扫把,手机我经常换,也常试用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

另外,人到中年,我在健康方面给会投入比较多,平时压力也比较大,希望自己更健康一些。

许群:我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比如我的办公室里都是玩具。好多人不理解,我也懒得去解释,我很享受我的状态–作为一个45岁的人,我能生活在一个5岁的心态里,这是一种幸福。

蒙志刚:我是一个绘画工作者,四岁开始画画,一直很喜欢艺术。目前我觉得是一个好的时代,大家可以讨论对生活品质要求比较高的一种消费。比如,艺术已经从一小部分富人的收藏品,进入了大众消费市场,尤其“青年艺术”概念被提出后,大家都可以买得起艺术,用公平的价格消费我们同时代人的艺术。艺术通过商业的方式与时尚结合,并由此从专业领域走向普罗大众,让所有人得以分享消费。

男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买东西

龚瀛琦:你们对男性消费怎么看?“我不知道怎么买衣服或者不知道怎么给女朋友挑礼物”,你们会有类似这样的困惑吗?

许群:我觉得男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去买东西,但中国的男人花了太多的冤枉钱,买了很多根本就没有用的东西。比如买车,有些人话几千万买车,买车和我们买手机一样,但很可惜,他们并不了解这个车。一些人的时尚观或是消费观其实是比较畸形的–这些人他们认为花钱买车的目的就是要短时间内让别人都觉得这个车太酷了。

但在成熟的一个消费社会里,买一辆法拉力是要传给儿子的,而不是卖给朋友。

陈序:男性消费的特点,我认为有两点:第一,随心所欲,然后无论打扮还是其他消费,会让很多女性接受不了。第二,爱好危险–危险的事情对男性的回报、效用、刺激是非常大的。比如花很多钱游艇出海、去外太空、或去探险。这些是男性真正非常倾向的,有欲望、有行动力。

但是在中国,这种男性时尚的土壤非常缺乏,这跟中国的文化、跟中国历朝历代对男性的控制方式是有关的。在古代,男性在夫权社会里是主导,女性根本上不了台面,于是男性很多欲望通过权力的满足方式去获得。而当不再拥有权力时,男性就要做一些危险的事情去发泄,但在中国的优良传统里,又无法妨碍别人去做一些危险的事。

这种文化状况会影响男性去发挥。中国的土壤要真正培养出男性时尚来,恐怕还要有一些时间。不过,在中国,非常好的一件事是男性非常尊重女性,很多时候男性去买东西其实是为了让女性开心。

龚瀛琦:通常一个东西的价格和质量呈一定相关性,但这个理论在艺术品市场可能又会是另外一套解释。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有人愿意花非常多钱去投资别人看不懂的东西?

蒙志刚:谈到艺术,我经常说一句话,“风雨山川之外有万不得已者”,这出自清代的一本诗词理论,“不得已者”说的是词心–艺术也是如此,所有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心。艺术品为什么那么值钱,因为好的艺术一定是很真诚的,是用心做出来的,中国诗词水平发展到宋代进入高峰,因为诗人词人们开始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心了,而不像唐代的诗歌,都是谈宇宙、谈概念。

对我自己来讲,买东西我最关注的还是质量,所以质量的好坏就是商家用心的多少,我在买一个东西的时候,就希望能一直用下去,用到可以留给下一代。–艺术品也是这样,好的艺术品是为了让它传下去。

陈峰:到了我这个年龄之后,都会有个人喜欢的东西,而且给孩子和家里买东西时不会太计较,多花一点钱也很乐意买,而自己要买的东西会比较小心。

我对生活的理解还是尽量简单一点,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我觉得那个东西可能花十分之一的钱就能得到它相应的适用性了,为什么还要买这么贵的东西。

男人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其实还是会投入很多的。比如我喜欢手机,但我不用iPhone手机,因为可折腾的余地非常小,所以我一直用安卓,把买回来的手机去刷,去破解,重新刷一个版本,这容易失败,可能弄了几个小时却失败了,必须从头开始。我太太对此就不理解,觉得浪费时间。

珍贵的东西往往与人生经历、与心灵有关

龚瀛琦:接下来问一个来自著名的《普鲁斯特问卷》的问题。你最珍视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如果它是你买来的东西的话,能不能谈一谈使用体验,或者为什么它对你来说是那么重要?

陈序:最珍视的实物资产的话,书是我最珍视的东西。

我结婚时,我老婆说你的东西都是我的,我说没问题,我的钱也都是你的。后来她发现治不了我,她说以后你要是不听话你的书得给我,我说那不行,不仅我活着书不能给她,我死了我还得考虑是不是给她。

书跟我的关系就很近,我觉得以相同的物质的承载或者用货币资产去比较的话,确实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和书进行比较,我们花这么一点钱就能够得到我人生的、心灵的各种层面的,没有一样东西的珍贵程度能够跟书进行比较的。

许群:对我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我不觉得经历过非常难忘的物质上的买卖,没有什么是必须带在身边的。我觉得不能强行提升所谓的品位和格调,这些都是慢慢形成的,只要做到我自己买完东西开心就行了。

陈峰:男人很少有买一个东西刻骨难忘,如果有,不是因为他喜欢这个东西,而是可能他跟人生中过去某段经历有非常深的结合。比如我在《南方都市报》时,因为一篇还不错的报道,报社奖励了一万元,我非常兴奋去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台电脑现在还在家里,一直记着。

蒙志刚:我没有什么特别消费回忆,除了书对我很重要。我大多数时候买东西、网购,都在亚马逊买书。我家里有两个书柜,一个书柜是公开陈放的,还有一个摆很珍贵的书,不借也不给人看,只是自己看。如果有些书又想分享,就会买两套。有时候看到特别好的书,我会买50本,送给朋友。

我的很多消费经验都跟网购有关系。我喜欢音乐,尤其是布鲁斯,曾经国内买过很多口琴,但怎么也吹不出那个感觉,后来上网搜索,知道了最专业的口琴大师吹的是一款德国口琴,就结合一帮音乐爱好者在网上组团买口琴,还买了布鲁斯专用的话筒,大师级的。我那时刚开始工作,还瞒着家人,说这个东西才200块钱,其实话筒1800元,口琴要2400元,在当时是非常昂贵了。

未来消费定制化or标准化?

龚瀛琦:现在很多人会觉得未来消费会越来越定制化,所有东西被追踪和监测后,都可以数据化,通过数据得出每个人喜欢物品的趋向。定制化越来越普及,但人们有时还是希望在网上找到标准化的东西,这样可以清晰知道自己要买什么。对于到底是定制化还是标准化,你们怎么看?

陈峰:兴趣爱好是跟周围环境直接相关的。一些冲动消费很容易受周围朋友的影响,而一些生活实用的小东西很难被分析出来,连自己也不知道最后会买哪个。从我个人来讲,大数据肯定不可能真正去分析出来你到底喜欢什么,比如我有一次在淘宝上买过一个马桶盖,以后每次登录新浪微博的时候,上面全都推介各种马桶盖给我,我就特别受不了。

许群:我觉得定制还是很重要的,肯定是一个趋势。但要注意的是自己给自己定制,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

在西方,定制是有传统的。比如,现在很多老爷车的展览,它的前身是马车攀比活动,周末时,有钱的法国人到巴黎的广场聚集到一起,把自己定制的马车拉出来展示比较。这是一种富人在钱够花后,增加附加值的消费。我们现在做定制要小心,不要定制成对方的东西,把对方喜欢的东西穿在自己身上,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陈序:关于大数据我完全同意陈峰先生的意见,但是我觉得将来人工智能是又可能会发明出很惊人的一面。

机器不管如何判断你的行为或预测,总是有前提–根据你过去的行为,建一个模型,判断你将来会怎么做。但至少男性会有冲动:如果你这样判断我,我会做出异常反映,偏偏要对着干,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表现。这种冲动是一种机器、包括人工智能,仅仅通过算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具体到定制,我认为它更像是一种专人服务。如果一台机器通过知道我今天买了什么书,明天给了我推荐新书,我觉得并没有享受什么非常特殊的东西,好用而已。但有些定制不同,比如我去定制西服,有一个70岁的裁缝,以前服务过谁谁谁,现在给我量量腰围,那时候我感觉特别好。

尤其在如今这种互联网非常发达情况下,线下的、人的服务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人的服务还是取决于人的时间、经历和人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出现这样一个规律,所以这种服务的价值会越来越高。

蒙志刚:我觉得关于定制跟个人的生活趣味有关系,因为每个人的工作、职业不一样,对生活的要求可能就会千差万别,其实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己活得快乐就好。

我觉得定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生活方式,包括我们今天的沙发的选色,我觉得它也和定制很像,今天来什么人,可能选择的沙发的质感跟嘉宾背景都是有联系的。

但批量生产也有批量的好玩的地方。生活是多元素的,生活方式也是多元化的,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有趣一点。

中国男士需要怎样的消费指南?

龚瀛琦:希望大家给Enjoy雅趣提提意见,我们想做的《优雅生活指南》,如果从你们男性角度来说,男人在买东西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指南,你们觉得用什么方式来告诉你消费的指引是你们接受的?

陈序:从传播方式讲,未来都是通过意见领袖来达成的。所谓熟人推荐,其实有很多前置条件,这个熟人可能是朋友,或并非朋友但确实在某方面有推介资格,而这个资格是对他以前的行为、趣味判断的分析。意见领袖在整个传播中会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如何能让意见领袖和你们读者和受众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让他们产生更多交互,并随时随地在多媒体的平台、渠道上呈现这种交互,是很重要的。

许群:我认为六七十年以前,我们中国的男士是非常有品位的,也更懂得怎么生活。现在中国男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该自律的时候不自律,该放纵的时候不放纵。我认为,我们要教会男人什么时候要放纵,什么时候要自律。

放纵,就是你真正要展现内心的东西的时候,就要说出来,做出来。自律,就是该去装逼的时候就得装–装也是艺术,你会装是生活的艺术。

比如正装,我平时上班是穿全套正装的。西装的发明是为了让男人自律,是让男人感觉到难受。西装是让男人感觉多你是被一个东西锢住以后,让你感觉到你是一个有责任的人,你不是随着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想怎么站就怎么站。穿西装对工作的人来说,不是为了让别人看的,而是真正是为自己穿的。

现在在中国,特别是有一些有明确着装规定的场合,很多中国男人反而选择在这个时候释放自己。比如我前两天加了奥迪一个高端社交活动,很私密,有系领结、穿西装的着装要求。但有很多大腕穿着他们认为最舒服的衣服来参加活动。主持人杨澜就很惊讶,问为什么要穿这个–这三个人的回答完全一样,就说这是真实的我。

这个回答听上去好像很好,但是其实很不好。这种场合,你除了要尊重自己,还要尊重别人,尊重主办方–这就是自律。我认为男人比女人要有多一半的自律才可以,女人应该被男人保护,女人应该更自由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但男人必须自律、懂得什么时候自律。我们除了教他怎么有品位、漂亮之外,更要教会男人怎么去处理这个自律和放纵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该表达的时候要表达,该收敛时候要收敛,该真实的时候真实,该装的时候就得装。

蒙志刚:确实,我发现有的时候,装逼是一种礼节,在某些场合下表示彼此的尊重。只是我没想到自律这个词儿,这个挺有意思的。

我习惯分类学和整齐,因此很喜欢你们的微信,会把知识点列得很明确清楚,我一查阅一看我就知道怎么去选择看,这个只要延续下去,我就会一直很喜欢看。

陈峰:我不希望你们做的像一些时尚媒体一样,尤其在飞机上经常看到的一些,那上面所有的东西是离开自己的生活十万八千里,很多东西不是买不起,而是你根本不会买,但这些媒体都把它当成一种很时尚的东西在跟你炫耀。

一个人一定要依靠一些别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很牛,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我特别希望你们的时尚是一种中国的中产阶级或者中国的男人真正能接近的,根据你们的刊物最后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一些。

男人在生活中应该是比较懒的,在自己兴趣之外的东西都很懒。如果你们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真正很好的建议,让我们的生活能够过的很美好,这东西不要是我们一定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花非常多的时间、金钱能够获取的一种时尚,我觉得这个就会很好。(来源:Enjoy雅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