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陪族”为谁辛苦为谁忙

2014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无数父母和子女都感慨落泪。“父母已老,而今又离家”,这首歌更触动了远离故土的华侨华人最柔软的内心。陪伴父母的时间去哪儿了?守候妻子、孩子的时间去哪儿了?只顾忙工作而忽视家人的华人“失陪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家庭的爱与责任。

人们曾这样刻画“失陪族”的画像:工作时间长,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休息时间短,周末经常被加班占据;在外面侃侃而谈,在家中沉默寡言;对外人谦卑随和,对亲人声色俱厉……原本最亲近的家人却变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刘阿姨的女儿与女婿定居加拿大多年,如今受女儿之邀,刘阿姨来“发挥余热”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女儿女婿整日忙于工作,匆匆忙忙也不苟言笑,刘阿姨从来也不敢多问。每天女儿女婿上班后,整个家就空荡荡的,洗衣、做饭、照看外孙女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寂寞和劳累可想而知。

在美国的第二代华人梁先生,如今子承父业,一直从事外贸生意。他是生意上应酬高手,推杯换盏于酒桌之间,引吭高歌于歌厅酒吧,但在家庭中却时常缺席,没时间陪孩子去海洋馆,没时间陪妻子购物聊天。整日整夜忙工作而忽略了对家人的精神关怀,错过了许多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我爱我的家人,我想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这是英国华侨陈先生为自己不得不“失陪”给出的理由。的确,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职场竞争成为形成华人“失陪族”的主要原因。而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指标的价值观,也造成了如今的“失陪”现象。

新生代“80后”华人小王如此归纳失陪现象增多的原因:“工作地点离家太远,早出晚归难见妈妈一面;工作压力太大,需要经常加班才能完成;人情往来太多,天天晚上都有赴不完的约会;等终于有了假期,只想轻轻松松睡个懒觉,陪家人坐下来的时光越来越短。”

而父母对孩子“失陪”的包容,子女对父辈“失陪”的理解,又加剧了中坚一代的“失陪”现象的加剧。

不论工作压力多大,都不应丢掉对家庭基本的责任感,不能让家人空等,也不该让幸福“失陪”。处于事业初创期的旅西华人李先生在谈到家人时总有深深的愧疚:“每次深夜回家,孩子已经熟睡,桌子上一副残棋,他一直等我陪他玩。早上我在补觉,孩子已经去了学校,有时突然发现,好久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确实挺对不住他。”

谈到父母时,华人“失陪族”也深表关心不够:“有时候想给国内的父母打个电话,不巧又来了工作电话,心里想改天再打,但直到父母念叨好久没跟家里联系,才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思念。但有时候却又忙于工作,用‘嗯嗯、好好、知道了’来应付父母。”

对孩子来说,有父母的陪伴才能更好成长;对老人来说,有子女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安慰。步入中年的“失陪族”,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支柱,他们总是努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辛苦和忙碌,却忽略了家人们最缺失的,其实正是他们的陪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