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眼看茅台(16):茅台历史上的几个重要节点

西南偏僻山沟沟里的一种地方土特产,几间简陋的烧酒作坊,是怎么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消费品集团的?

这篇说的是历史,涉及到历史考证,有人可能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我认为对茅台这种百年老店,光看报表是不行的,必须充分了解历史,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1、1843年
郑珍(1806—1864),遵义人,清朝中期著名学者、诗人,号称“西南巨儒”。1843年他在旅途中路过茅台,写了一首诗《茅台村》:

“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

郡裔的意思是偏远的地方,茅台在贵州西北省界边缘,对岸就是四川了,所以这么说。古聚是古老的村落,坡陀是山坡起伏,起伏的山坡点缀着古老的村落,是不是很有画面感。上游没有船来,所以他过河耽搁了两天。最有价值的是这一句“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赤虺河就是赤水河),说到了茅台最重要的两个东西:酒和盐。茅台产的酒这时已是全省第一,而茅台的兴起是因为盐运。四川产盐,贵州不产盐,那时贵州吃的盐大部分都是从四川运过来的(小部分从云南运过来),路线是沿着长江往上的四条支流,号称四大口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赤水河这条路线,茅台是最大的码头,再往上就不通航了,在茅台把货卸下来,再通过陆路运往全省各地。茅台很幸运的成了水路交通枢纽,一时间万商云集,很快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发展成繁荣的集镇。

1841年的《遵义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用料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之。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入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通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青黄不接之时,米价昂贵,民困于食,职此故也。”(《遵义府志》是郑珍和莫友芝合作编成,莫友芝也是贵州著名学者)

这是说茅台村的制酒规模很大,要用很多粮食,都影响到老百姓的口粮了。

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记载,都足以说明在清代中期道光年间,茅台村的酒已经名气很大,公认全省第一。这种酒和后来成义烧坊生产的“回沙茅酒”是很明确的传承关系,但是中间有一个断档,从1854年的杨龙喜到1862年的石达开,茅台地区一直在战乱之中,原来的酒坊都毁掉了,成义烧坊是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的。

2、1862年(同治元年)
这一年成义烧坊建立,这是今天茅台酒和茅台集团的直系源头,“茅酒之源”。老板叫华联辉,贵州有名的大盐商。人们一般都知道扬州盐商有钱,其实四川贵州的盐商也是很有钱的,这些盐商有很多是山西陕西人,郑珍还有一句诗“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华氏家族祖籍江西,康熙年间迁到贵州,靠贩盐起家,华联辉和华国英兄弟俩都是举人,后来还做了盐政的大官,官商通吃,华家解放前是贵州头号资本家。

关于成义酒房的早期历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华联辉从山西陕西盐商手里盘过来的。张肖梅是民国留美女博士,经济学家,很有背景,她1939年编了一本《贵州经济》,里面有这样的记载:“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其最初创办,究系何年何人,虽无可考,然于杨柳湾侧有一化字炉,建造于前清嘉庆八年,其捐款姓名中,有一「大和烧坊」字样,故知其在嘉庆年间已有酿酒之烧坊无疑。其后洪杨之乱,石达开部经过其地,杀人如麻,原有酒房,悉被破坏,造酒事业,即告停顿。至咸丰壬子年,乃有成义酒房之设立;壬戌年又有荣和烧房相继成立。此茅台酒制造历史最久之烧房也。因历史最久,故其制法精良,品质醇美。”

1947年,时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的何辑五(何应钦的弟弟,也是大人物),编著出版了《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一书,里面记载:“茅台酒为本省特产品之一,以其产地在仁怀县茅台村,因而得名。先是,黔中业盐者多为秦晋商人,而茅台地方为川盐入黔集散之地,当时盐商由山西雇来酿酒技工,仿汾酒酿造方法,设厂酿酒,用以自奉,并不外售。至咸丰年间,因秦晋商人歇业还乡,即将所设盐号,及茅台酒厂,售予本省先贤华桎坞先生继续经营,仍沿用成义酒坊名称(俗称华茅)。华姓得业迄今将近百年,产量既增,始以问世,此茅台酒之由来也。”(华桎坞就是华联辉)

这两段记载非常重要,我们合起来分析:

1)张肖梅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茅台酒源自山西陕西盐商,何辑五沿用了这种说法,解放后所有关于茅台酒源于山西陕西的说法,全都来自这两段记载。

2)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茅台酒是汾酒移植过来的还是完全本地起源的?解放后打了无数次口水仗,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史料太少,双方的证据都不够充分。但是汾酒的宣传似乎有点过火,汾酒说自己是白酒老祖宗,陕西西凤、四川大曲酒、贵州茅台、江淮大曲酒全都来源于汾酒,都是山西商人和山西酒师发明创造的,这恐怕有点言过其实。

3)那么张肖梅的说法又是从哪来的呢?根据是什么?她没有说,这就引起了争议,有人说她只是道听途说,很不严谨。季克良就是这么说的,说以前他相信这种说法,70年代以后就不信了。

4)张肖梅有一处明显的错误,她说成义酒房是石达开兵乱之后设立的,时间是咸丰壬子年,可是石达开路过茅台是在1862年(同治元年),咸丰壬子是1852年,这就把时间搞颠倒了。有人就以此为证据,说张的记载不可靠。

5)前面说过,1854到1862年茅台被破坏的很厉害,所以何辑五的说法也有问题,不太可能是正常买卖。

6)何辑五说茅台酒最初是盐商酿来自己喝,并不对外,后来华家接手后(其实是重建)产量扩大,这才对外出售。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还要说到。

成义酒房的建立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华联辉的孙子华问渠解放后的回忆。华问渠是这么说的,咸丰末年,华联辉的奶奶彭氏有一次聊天,说她年轻时路过茅台喝到一种很好喝的酒,不知道还有没有。当时华家住在团溪镇,在遵义东南方向,离茅台还挺远的,后来华联辉有一次去茅台办事,就特意找这种“很好喝的酒”。可是当时正是战乱之后,茅台一片萧条,原来的酒房都被破坏了。有钱好办事,华联辉就把杨柳湾的烧坊旧址买了下来,还把以前的酒师找回来了,酿出来的酒经过彭氏鉴定,证明就是她年轻时喝过的。酒坊一开始没有名字,1870年代才起名成义烧坊。

华联辉设立酒房的准确时间是哪一年呢?华问渠也说的不清楚,只说是咸丰末年。可以推断一下,彭氏1865年去世,石达开1862年经过茅台,所以应该是在这两个年份的中间,又考虑到制酒还要一年,不能太晚,于是有人定在1862年,有人定在1863年。茅台官方的说法是1862年。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历史事实,我们今天已经搞不清楚了,按道理讲华问渠的说法更可靠,毕竟是人家自家的产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华家一开始酿酒是为了自己喝,不是为了卖钱,这一点很重要,就像开餐馆做的菜和自己家做的菜,标准当然不一样。再加上华家又不差钱,所以华茅的工艺一开始就很讲究,不打折扣,制作精良,品质上乘。后来的两家烧坊就不一样,这两家一开始就是为了赚钱。当时公认华家的酒质量最好,价格也最贵。

因为质量好,华家的酒很快就出名了,不断有亲朋好友慕名而来。华联辉毕竟是商人,就扩大生产规模,放在茅台和贵阳的盐号附带出售,卖盐是主业,卖酒是副业。这时华家已经迁到贵阳了。所以说茅台天生就有奢侈品的基因,欧洲那些奢侈品,最早就是贵族在自家庄园生产供自己家族专用的,后来推向市场,同时依旧保持高标准,就成了奢侈品。

3、1915年
这一年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在旧金山举办,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故事。当时成义和荣和两家酒房都参加展会了,所以就争这个奖,最后省里裁决奖章和奖状由仁怀县商会保管(一说是省公署保管),两家烧坊共享这个荣誉。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奖章和奖状弄丢了,没有了直接证据,到底得的是个什么奖今天就搞不清楚了。

不管是几等奖,这在当时对茅台的意义可是很重大。现在有个什么东西在国际上获奖了,可能连个新闻都没有,可是当年那个时代背景,在国际上获奖那可是大事,何况这个博览会当时确实很有影响力。得奖之后,茅酒知名度大增,省内需求多了很多,两家烧坊也更加重视,忙着更换包装,扩大生产规模。

那时的贵州被军阀统治,从周西成开始,连续三任省主席都是桐梓人,官场就形成了桐梓帮,很有势力。周西成很喜欢茅台酒,拿来给省内外达官贵人送礼,被人戏称“西成酒”。有家报纸写了一副对联:“内政方针有官皆桐梓,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茅台酒已经成了官方的标配了。

4、1935年
1935年3月16日,红军先头部队挺进茅台镇,总政治部很快发布《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全文如下:“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的茅台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

当时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茅台酒,当时的工兵连长王跃南回忆,到茅台时,从遵义出来已经两个月了,一路上没有休整过,累得腰酸腿疼,他和另外几个人跑到镇上的酒坊,用竹筒装满酒,准备连喝带擦洗伤口,正好遇见了m。m问他们提的是什么,王说是酒,去除疲劳擦擦腿。m笑了笑说:“茅台是出名酒的地方,用它来擦脚太可惜了。”

女将军李贞回忆,大家纷纷用酒擦脚、治疗腹泻或喝酒以舒筋活血的时候,都来到她们的驻地,问她们知道不知道这是什么酒?告诉她们“不要浪费圣人(酒的别名)”,并且告诉她们这是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茅台酒,极其名贵,“我们才知道用那种喇叭形土罐盛装的居然是世界闻名的茅台酒”。”(这一段来自三联生活周刊)

这说明红军里有文化的高层事先知道茅台是世界名酒,茅台并不是因为红军才出名的,至少不完全是,在那之前名气已经很大。有人说如果当时是二锅头,那二锅头就成国酒了,这就是瞎说八道,茅台是实力和运气凑一块了,光有运气没有实力当然不行的。不管怎么说吧,这个事确实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性,只能说造化弄人啊。

还有一个插曲,红军进入贵州先到过团溪镇,那是华家的老家,虽然这时已经搬到贵阳,但是在团溪有盐号,红军就把华家的盐号打土豪了。华家的生意这时由华之鸿管,他是华联辉的儿子、华问渠的父亲。华之鸿先后做省财政局长,省银行经理,掌握全省财金大权,这是华氏家族的巅峰时期。

5、1952年
华氏家族最后一代话事人华问渠,解放后态度很好,主动提出把家族产业交给政府来办,其中的酒坊1951年被仁怀政府赎买,成立国营茅台酒厂。酒坊作价1.3万元,当时政府财政紧张,只付了一万,剩下的3000先欠着,后来华问渠打成右派,这3000也就不用付了。只有华茅是正常赎买的,另外两家老板都出事了,一个枪毙一个判刑,酒坊都被政府没收,1952年并入茅台酒厂。虽然酒厂的账上华茅作价1.3万,王茅作价500元,赖茅作价2.25万,总共3.6万元,但实际上政府只花了一万。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第一届评酒会评出八大名酒,其中包括四种白酒:茅台、汾酒、泸州大曲、西凤,这四大名白酒都是解放前就很有名了,成名已久,资历最深。

五粮液说当时忙着恢复生产,没有来得及参加,实际情况是五粮液比这四大名酒资历差多了。利川永的杂粮酒30年代才改名五粮液,解放前停产了好几年,解放后利川永的老板邓子均不合作,政府接管后根本酿不出合格的酒,经过反复做工作,邓子均1954年才答应出山,献出秘方。这时候配方还在继续改进,五种粮食的种类和比例60年代才最终确定下来。泸州老窖为啥一直不服五粮液,这就是原因。

6、1972年
茅台解放后很快就成了外交用酒,但影响力主要局限在社会主义阵营。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和尼克松用茅台酒干杯的场景被美国记者传向全世界,这可不得了了,全世界都知道了这种来自东方的、有点神秘色彩的高度烈酒。这是茅台史上(也可能是世界商业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广告,却没花一分钱。

周总理告诉尼克松,他长征时一口气喝了25杯茅台,尼克松回忆说“周用一种烈酒推销员的眼光看着我”。

7、1975年
这一年的全国食品工业会议,wz副总理说“茅台是国酒”。茅台后来就把这当成尚方宝剑,底气十足的申请国酒商标,闹了好些年,一直没有通过,后来茅台主动放弃了。这个事主要是老袁比较热衷,包括巴拿马博览会摔碎酒瓶什么的,都是老袁搞出来的,他是营销出身,所以喜欢弄这些东西。其实茅台的根本是长期主义、产品主义、质量主义,这些花里胡哨的宣传没有那么重要。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为了突破产能瓶颈,茅台异地试验项目正式启动。十年之后尘埃落定,没有复制出一模一样的茅台酒,却成就一个新品牌——珍酒。珍酒没能复制茅台酒,珍酒李渡能否复制$贵州茅台的财富传奇?(来源:长满茅草的台的雪球专栏,2023年10月14日)

上一篇文章儿童色情物品罪犯因原住民身分获轻判
下一章文章普京举行这次选举有阳谋?
茅台范
我们是一群茅台酒的粉丝。假若您手头有陈年茅台酒,希望真假鉴定、市场估价或者销售,请在文章后面留言,或者联系社区网chinesecanadianvoice@gmail.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联系您! 温馨提示:我们所追求的茅台交易仅为收藏与投资用途,绝不为日常饮用。假若您想兜售茅台或者已经开启的茅台,请不要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