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峰会之额外解读

很巧,第24次中欧峰会和南方共同市场第63次首脑峰会在几乎在同一时段举行,虽然它们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区。如果正如某些分析所认为的,欧盟对前者“期望不高”,那么对后者则相当于梦想几近破碎。双方原本期待这次南美峰会可以宣布欧盟与南美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协定的最终敲定。这份谈判了二十年的协定,原本在今年迎来机会窗口,又出现了变动,这是巴西总统卢拉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不愿看到的局面。对冯德莱恩来说,后者原本所代表的协定原本可以作为其对华去风险路线中某一分支,经贸关系多样化路线中的某一化。正是在这一“分支”和这一“化”摇摇欲坠的背景下,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前往中国。

当然,在与南方共同市场贸易协定上受挫不会动摇欧盟既定的对华去风险基调,比受挫更重要的背景是,地缘竞争的加剧,欧盟反复强调和解说对华去风险,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欧委会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启动了反补贴调查。至于中方,中国近期对镓、锗和石墨实施出口管制,出台吸引外资措施,对德法等六国实施15日免签证政策。此外,据彭博社等媒体报道,立陶宛外交部长11月底称,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已经解决,但企业对与中国大陆开展贸易仍持谨慎态度。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背景下,疫情以来的第一次线下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场没有多少期待的峰会。

“中国表面上拥有顺差”和“中欧贸易严重不平衡”
中欧贸易和投资关系是欧盟方最近反复在提的关切。在登机前往中国的前一刻,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对众媒体称,欧盟国家和政府不会长期忍受中欧贸易不平衡。

在峰会前举行前一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称中欧贸易现状是宏观经济环境、国际贸易条件和双方产业结构共同影响的结果。贸易数据并不能反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下中欧贸易的利益分配格局。在华欧企超三分之一的出口返销欧洲。表面上看,中国拥有顺差,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利润是由欧方享有的。

而在欧盟方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的会晤中,李强指出,中方反对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准则,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希望欧方审慎出台限制性经贸政策和使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持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这里针对的可能就包括欧盟前段时间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启动的反补贴调查。

在7日的记者会上,冯德莱恩在说明双方会晤内容时称,习主席强调了双方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中欧之间商品交易额每天超过20亿欧元,但欧盟方表达了对贸易严重不平衡的担忧,“去年贸易逆差达到近4,000亿欧元。在过去的两年,欧对华贸易逆差翻倍,这是很多欧洲人很关切的问题。” 冯德莱恩称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从欧企在中国缺乏市场准入到中国优待国内企业,再到中国产品存在产能过剩。”她同时表示,会晤涉及了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不过是在一个更宽泛更大的话题下谈论,即产能过剩的话题之下。她对此表明态度,“应对产能过剩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而在同一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何亚东也对欧盟的反补贴调查表明了态度:“中方认为,此次反补贴调查不符合中欧双方汽车产业的利益,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利于中欧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在记者会上,冯德莱恩最后表示,“我很高兴,我们和习主席达成一致,中欧贸易必须平衡。” 至于如何实现贸易平衡,冯德莱恩称需要看到具体的结果,并表示见到进展很重要。她提到跨境数据流动问题的解决和医疗设备的市场准入问题。很显然,前文所提到的中方吸引外资措施和免签证,大概算不上冯德莱恩所定义的实质进展。

“要么,否则”和“不可能一方面,另一方面”
俄乌战争是另一个影响到中欧关系的问题。自战争爆发以来,欧盟方就表态,中国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上的立场,将定义中欧关系,这次,冯德莱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重申了这一点。欧盟方此行的目的还包括讨论一份规避制裁名单。峰会举行之前,包括《南华早报》在内的媒体报道,欧盟方将在峰会期间要求中方制止涉嫌规避对俄制裁的13家中国企业,若得不到中方积极回应,欧盟方可能将相关企业列入新一轮对俄制裁之列。即要么积极制止,否则予以制裁。

在7日的记者会上,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称,欧盟方手中有一份涉嫌规避对俄制裁的中国企业名单,“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今天被听到了,希望中方从而采取恰当的措施。” 并表示将听取成员国在下一步行动上的意见。据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王鲁彤在峰会后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中方对西方以中国企业向俄罗斯供货为由实施的新制裁感到失望。他表示,欧洲不应一方面要求中国帮忙,另一方面又损害中国的国家安全。 王鲁彤同时称,如果中国企业受到单方面制裁,中方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回应。

不能说中欧没有纯粹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应对气候挑战可能是最和谐最不冲突的领域。有观点认为,气候问题是用以充当中欧关系中贸易和政策争议的有力工具。但是,即使在相当和谐的气候问题上,也不一定完全一团和气,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在10月底欧洲气候盘点大会上曾发言称,“全球气候治理不可能在真空中推进,不可能一面搞地缘对抗,一面要求别人无条件合作。”

冯德莱恩也“发现”了彼此“共同点”。冯德莱恩在7日记者会上称会晤谈到了欧盟的去风险路线,她强调了去风险不是脱钩,而且,中国也有类似的路线,中国称它为“自立自强”。如果用“不能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来表述的话,那就是“不可能一方面自己推行自立自强,另一方面抗议我们实施去风险。”

看来,双方在这次峰会上既没能在实质程度上求同,也无法从根本上存异。欧盟此行的目的在于传达和抗议关切和分歧,并静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