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亞洲未來岌岌可危”,1944年6月至9月(下)

史迪威經常對印度軍隊發出貶義的批評,使他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物,尤其在那些有英國人參與的地方。由於這個原因,美國陸軍部早已有意將他調離東南亞戰區,委任他為中國軍隊的總司令。塔奇曼留意到美國在過去的兩年半不斷批評蔣介石缺乏抵抗日本的決心,如今將史迪威調到中國去,是否能夠改變蔣介石的態度呢?對這個決定塔奇曼作出如此推測:”美國陸軍在中緬印戰區能夠克服所有困難,完成了印緬公路(Ledo Road)的艱巨工程,舖設了運油管,成功穿越西藏高原的空中運輸,衝出日本的重重包圍安全撤回緬甸北部……使到他們信心增強,對於蔣介石元帥的強悍又何足懼呢?”

其實負責中國事務的陸軍部只有馬歇爾,獨力擔當起一切責任。羅斯福雖然委任史汀生(Stimson)為國防部長,但所有軍事行動仍然由馬歇爾決定,別無他人。當時聯合參謀長一職並未產生。五角大廈在1943年才建成,分門別類處理文件工作,馬歇爾得到羅斯福的絕對信賴,能夠對陸軍部發號施令。陸軍部之外,當然也有海軍部,和羅斯福保持密切關係。羅斯福在進入國會擔當議員之前,曾是海軍部的副部長。據傳陸軍部打算提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將,賦予全權掌管中國軍隊,這都是馬歇爾心底裡的願望,並由他推薦的。但這次史迪威另有所求,不會隨便答應”隨時候命”,而要求馬歇爾作出承諾,保證他擁有絕對權力指揮中國軍隊,並容許共產黨參與。

羅斯福雖然知道這個建議將會損害蔣介石的尊嚴,也知道蔣介石被馬歇爾迫至無路可走,仍然批准了。羅斯福在這份強硬的通知書上簽了名,並於七月六日向蔣介石發出。羅斯福向蔣介石施壓,迫使他和共產黨合作,晉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將,並賦予他統領中美盟軍的權力,與此同時,美國加強在中國地區的支援,若非這樣,”亞洲未來會變得岌岌可危”……最後還對陳納德大灑冷水:”事實証明……單靠空軍力量是無法將意志堅強的敵人打敗的”。塔奇曼謹慎委婉地指出,羅斯福的語調不止強硬,而且在實質上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也違反了羅斯福過去曾堅持要公平對待中國的原則。塔奇曼說蔣介石對羅斯福的要求反應冷淡,其實不然。在2004年蔣介石日記被公開,在日記裡他清楚表示難以相信美國”盟友”會提出這些無理要求。那份最後通牒的措辭直接曝露了馬歇爾的心態。”亞洲的未來岌岌可危”,其實那是危言聳聽,縱使馬歇爾亦感到言過其實,而且受到無限誇大。馬歇爾是否真心相信亞洲前途是繫在史迪威的肩膊上,須由他率領的中國軍隊解決呢?顯而易見,美國在戰後將會成為亞洲命運的主宰者,雖然羅斯福會甘心向斯大林作出讓步。

蔣介石感覺羅斯福的要求反映出美國的誠信遭受權力衝擊,所以堅持美國須要接受他提出的先決條件才可”答應”這些安排。蔣介石要求定下”籌備期”使史迪威在走馬上任之前能夠自我調整,並要求在過渡時期委任一個有助於改善蔣介石與史迪威關係的將領,由他發號施令(其實是對史迪威而言),羅斯福未來的指令必須由孔博士(Dr. Kung)處理,加盟的共產黨必須承認中央政府的權力,明文限制史迪威和蔣介石接觸的範圍,中國政府有權處理租借法案的權利與義務,史迪威只能指揮在前線與日本作戰的中國軍隊,不能調動任何後備軍。

史迪威為了証明陳纳德的空戰計劃失當,竟然下令截停對薛岳將軍(General Hsueh Yueh)的軍需供應,嚴重影響他保衛桂林(Kweilin)的力量,還說任由敵人將這班傢伙”炖死”才能感到痛快。史迪威這次表現得十分愚昧,塔奇曼也不願為他掩飾。史迪威認為薛岳既然保不住長沙(Changsha),他又怎能保住衡陽(Hengyang)呢?所以不接受陳納德的要求將一千噸物資送到薛岳那邊去應急。手段如此卑劣的指揮官可說實在少有,而史迪威便是這樣的一種人。薛岳將軍或許名不經傳,但在1939,1941及1942年連續三次將日本人打敗,保衛了長沙。豫湘桂會戰(ICHIGO)是日本失敗後捲土重來攻打長沙之軍事行動,中國取用邊打邊退的策略引誘敵人深入中國陣地,然後一網打盡。史迪威和塔奇曼却誤解這個戰略的目的,所以不斷指責蔣介石領導不當,被日本重創,造成重大傷亡。

我以前曾經提過,日本策動豫湘桂戰役(Ichigo)的目的是希望最後一擊將中國徹底打敗,迫使中國人放下武器與他們和談。Y軍團被調派到緬甸協助史迪威之後,中國南方的防衛力量變得比較薄弱,日本立即伺機而動。史迪威和塔奇曼則繼續指責蔣介石把軍力結集在延安地區監視共產黨。可知史迪威對中國政治及中國軍事形勢是何等的無知!䂊湘桂戰役開始不久,鐵路運輸網立即落在日本控制之下,如果蔣介石在這個形勢下還將軍隊向南方調動,豈非自投羅網?史迪威擁有空軍運輸隊的控制權,只會留為己用,將物資穿越西藏高原運送到緬甸去。除此之外,蔣介石亦猜到日本策動䂊湘桂軍事行動的目的是打通南北鐵路運輸線,保證軍需補給能夠繼續南下,因海路運輸已被盟軍的潛水艇封鎖,同時又受到盟軍飛機轟炸而受阻。陳納徳率領的第十四空軍大隊規模雖小,但一直和中國人並肩作戰,對中國軍隊士氣起了鼓舞的作用。史迪威的空軍運輸隊為什麼不去接載共產黨的軍隊到前線對抗日本人呢?史迪威唯一的藉口是前哨機場早已落入敵人手裡,他的空軍飛機不能升降。其實日本人只佔據了少於一半的前哨基地,仍有許多其他跑道可供陳納德或史迪威使用。陳納德的飛行員曾經利用七十個空軍基地升降,䂊湘桂戰役發生後,只失了十二個靠近南方的基地。日本高估了這些基地的重要性,曾經浪費兵力及資源去保護,最終也只有放棄,中國由始至終沒有浪費一兵一卒便使日本撤離這些基地。從整體利益的評估,失去這些基地可謂意義輕微,只有塔奇曼才會誇大史迪威戰略的正確性。

讓我們重溫一下第九章的內容。1940年,在美國加入戰爭之前,史迪威曾在加利福尼亞州發表演說,誇誇其談,說他只需兩個師美國軍隊擔任前鋒,加上接受過嚴格訓練及美國裝備的中國部隊作後盾,便可將日本人驅逐出海。和這比較,美國出動了一百個師陸軍到歐洲戰場,還得到英國、波蘭及其他盟友的協助,再與擁有兩倍軍力的蘇聯聯手才可將希特勒打敗。史迪威不止自負,而且十分愚昧。

七月三十日,史迪威離開緬甸戰場,前往錫蘭(斯里蘭卡)康堤度假。塔奇曼竟為史迪威的不當行為掩飾,說他從日本戰俘那裡知道密支那(Myitkyina)將快失守,日本留下來的軍隊每天只得到半碗飯充饑,若然如此,史迪威中途離開崗位不算未盡職責。以前史迪威不是堅持將領必須和士兵形影不離,以身作則,鼓舞士氣嗎?然而史迪威曾經不止一次把重要的任務擱下,幹一些他心宜的事情。例如:把妻子留在菲律賓,獨自前往日本旅遊;兒子誕生不久他便離開,前往中國尋幽探秘;在山西省負責築路,半途㩗帶家人前往郊野避暑;在北京接受外語培訓時,半途而廢,承擔另一築路工程;工程進行期間,無故曠職,前往蒙古觀光;緬甸失守後,留下他的軍隊,群龍無首,只帶領數百人穿越緬甸叢林向印度撤退。密支那在他離開兩天之後便被盟軍佔領,豈非他在現場與否對戰果沒有影響。與此同時,印緬公路工程仍未完成,曼德勤、仰光及緬甸大部分領土仍被日本佔據著,史迪威渴求已久的Y軍團正在渡過怒江(Salween)並和日本在松山的守軍展開激烈戰鬥。在這個關鍵時刻史迪威竟然到康堤旅遊,認為那是他份內之事,因為蒙巴頓也離開崗位去會見英國統帥,他當然也擁有這個權利。兩年前阿諾德(Arnold)曾建議用飛機先行將他送到德里指揮部去,他不肯接受。史迪威當時覺得責無旁貸,必須留下,親自帶領中國軍隊撤離險境。今天史迪威為何會有這個轉變而且在錫蘭度過了四週無憂無慮的假期呢?

史迪威晉升為四星上將的消息由英國廣播電台(BBC)宣佈,蘇丹和麥克阿瑟跟著發電報向他祝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慶祝活動。史迪威在日記中沒有提到羅斯福曾向蔣介石施壓,迫使他接受史迪威擔任中國軍隊統帥的事,但對密支那(Myitkyina)一役取得勝利卻用了大寫字母來記錄:〝中國歷史上首次能夠以持久力量將最優秀的敵人打敗〞。我提醒讀者們,必須嚴格分析這項聲明才不至被愚弄。

史迪威前往康堤的另一原因似乎是希望代替蒙巴頓擔任東南亞戰區的指揮,因為蒙巴頓當時剛好不在錫蘭。塔奇曼對史迪威有這樣的描述:〝他不著重人事安排,也習慣將後勤任務交由他人處理。當某項行動受到阻力的時候,他便輕率地草擬一份戰術方案,但沒有圖表說明,而依賴下屬自我發揮,隨機應變〞。其實在這段期間內,史迪威沒有策劃過任何行動,塔奇曼不知憑什麼來源而有此說呢?她似乎有意引用史迪威對草擬計劃的傲慢態度來突顯他的軍事天才吧!

此刻,李濟深(General Li Jishen)發動了一次政變行動,美國人認為他對時局影響不大,因此沒有理會。在同一期間,首批外國人從共產黨控制的地區訪問回來,讚揚共產黨在農業和工業方面都能夠自供自給,具備抵禦日本侵略的條件。時代雜誌(Time)義務為共產黨宣傳,在雜誌封面以大字標題稱讚〝延安是中國的仙境城市〞。史維斯(John Service)身為迪克西訪問團(DIXIE Mission)的負責人,也受到共產黨宣傳的影響,大力讚揚他們〝士氣高昂,勞力階級也識字並可閱讀報章․․․․․․充滿自信心……〞毛澤東也期望得到美國人的支援,希望美軍早日登陸中國。這群記者及觀察員似乎故意不提那些被共產黨擒獲的軍閥份子及國民黨黨員。很多被綁架後受到拷打至死,仍活著的囚犯的耳朵或手指則被割下作為証物,向他們家人索取贖金。同樣手段在三十年後發生的文化大革命(1968-1978)又派上用場,造成嚴重傷亡。當年,共產黨的宣傳縱使作假也可將外國人的眼睛蒙蔽,只讓他們看見共產黨刻意展示的一面。史迪威從來對毛澤東的戰術及政治理念不感興趣。毛澤東曾發表很多戰略理論文章,其中較引人注目是《論持久戰》這一篇。假若史迪威讀過這篇文章的話,一定會知道毛澤東和蔣介石對日抗戰的策略大同小異,猶如同出一轍。

在華盛頓方面,羅斯福決定了選派赫爾利(Patrick Hurley)為他的代表,由西爾斯百貨公司(Sears)前任主席納爾遜(Donald Nelson)陪同前往亞洲訪問。馬歇爾立即表示同意,志在加速史迪威登上中國軍隊統帥的地位。羅斯福向蔣介石提出一個折衝的方案:讓共產黨加入抗日隊伍並盡量發揮其作用,史迪威成為中國軍隊的統帥,但接受蔣介石的領導,重新檢討租借法案的功能,解除史迪威主理該法案的權力。馬歇爾主張把中國從中緬印戰區抽出,由史迪威管轄,史迪威對上司只有言聽計從。九月四日,赫爾利和納爾遜到達德里和史迪威接觸。納爾遜向史迪威暗示,假若蔣介石不接受羅斯福的反建議的話,美國將會放棄中國,並將焦點轉移到蘇聯去。由此可見,這班美國人對當前形勢完全看不透。從1946年到1989年,美蘇之間的「冷戰」一直延續了四十三年,比起和日本糾纏多出了三十九年半。

过往章节:

(十八)”亞洲未來岌岌可危”,1944年6月至9月(上)
(十七)凱旋歸來,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下)
(十七)凱旋歸來,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上)
(十六)中國在開羅的遭遇,1943年11月至12月
(十五)史迪威必須撤職,1943年6月至10月
(十四)總統定下的政策,1943年1月至5月
(十三)”花生和我同舟共濟”,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
(十二)客戶:1942年6月至10月
(十一)”遭遇重創” 1942年3月至5月
(十)隨時隨地候命,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
(九)倉促準備,1939-1941
(八)軍部副官: 中日戰,1937-39
(七) 軍部副官: 中國的最後機會,1935-37
(六)”刻薄的喬”1929-1935
(五) “全能”軍團及蔣介石勢力擴張的年代1926-1929
(四) 北京任務:1920-1923年軍閥割據時期
(三) 世界大戰:聖米耶勒(St. Mihiel)與山東
(二) 1911-辛亥革命時的美國來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