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的父亲

在回顾和整理父亲的人生过往时,每当惊叹他的睿智和人品之余,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会成为父亲?也就是说,父亲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者农民出身的普通人,为什么能够跳出自己出身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其实像他这种出身和年龄相仿的农民不乏其人,但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陷在家庭的泥潭里),成为引领我的人生走向进步的阶梯呢?

再着,父亲作为一个从小就跟着祖父母劳动的人,他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残酷的劳动熔炉里度过的,他为什么又能遭受扭曲意识形态和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浸染,而恪守初心,保持思想和人格独立,成立一个不受污浊环境渗透的正常人。我将会从父亲的生平和言语的掌握,以我个人的角度对他的一生做出最中肯的评价。

新世纪来临之际,父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是一个可以到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去谋生的自由人。他可以每天按时上下班,终于不用在泥土里刨食了。只是时代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人的精神意志为核心,父亲的命运不因到了城市打工而有所提升,他的命运依旧还似风中的尘埃一样微不足道,成天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而拿的工资少之又少,他逐渐感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一个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没有涉及到的一个全新的被剥削阶层,这也是父亲所始料不及的,可他能坦然接受平凡而又残酷的现实。

父亲时常爱看新闻,他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加高中历史思想政治培养下出现了那么多恨国党呢?很多留学生出了国就被反华势力洗脑,沦为了汉奸?这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后来是家乡一位年长的读书人点醒了父亲,据那位老者说那是因为我们中国到现在都没有一部能全面深刻反省整个民族兴亡得失的史诗作品。而这部作品要能囊括我们中华民族各个时期思想人文的精髓,是一部让人看后立马就能觉察到当前社会有什么问题、旧社会是如何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以及革命的正当性,进而会在我们的心里播下爱国的种子。

可近十几年来,父亲敏锐的发现如今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不会给年轻人讲述历史,课本上的历史是浅显而简短的,好像流水账一样的记录发生过的事。如果年轻人看到社会上的不足和负面事件,一定会认为电视里那些宣传都是假的。课本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可谁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总是多灾多难。而课本给出的答案永远都是一句“正义战胜了邪恶”的简单口号,至于正义该如何战胜邪恶,没有一个人知道。试问这种教育环境培养出来的年轻人能不走向歪路吗?

现在我们总是听到一些“感人的故事”,譬如,有的人自己的孩子不养,去养别人的孩子;自己的父母还住着出租屋,却捐了很多款去做慈善……这些故事听上去都很感人,可父亲说这是一种伪善,因为正常人是做不出来的,因为它们违背了常理。人性永远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其次,才会考虑父母之恩、妻子之爱,而只有这种亲情在一定程度上会超过自私。试问当一个人连自己不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屑一顾时,这说明要么这个人有更大的图谋,要么是他心里有很严重的精神创伤。

有一次,父亲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将自己比作了一只蚂蚁。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如此的看轻自己,可没有想到他竟然大哭了起来。过了很久,父亲才陆陆续续的说出了以前的那些艰难来,原来他生活的环境一直不太安宁,总有一些客观或者主观的事情找上他,而他当时没有能力处理这些事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为此他也受尽了人情冷暖。我记得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靠山不只是富人的专利,穷人同样需要。不过富人需要靠山,是为了锦上添花;而穷人需要靠山,仅仅是为了生活不受干扰。至于那些大富大贵,他们从来都不会也不敢去奢望。”

父亲说过:“万物源于泥土,并最终将再次化为泥土。”这句话是他用一辈子的经验换来的,我还记得他不止一次的说过,无论是人畜猛兽,还是枯树烂叶,都最终逃不开被泥土洗礼的命运。这也唤醒了我对泥土无限的敬意。父亲最后还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生活轨迹正在以惊涛骇浪的速度重构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而无声的土地默默的承载着这种猝不及防的阵痛,可以说我们的土地母亲很勇敢,勇敢的承受了,我们所带来的一切正面的或是负面的能量……(文/潘振荣)

mrpan

潘振荣,陕西蓝田人。从十五岁起开始练笔,经过十几年的沉淀,二零一七年三月份开始写作。二零一八年七月正式成为平民文学的倡导者和发起人。一直以来的写作理念:文学应与历史、现实想结合,反映最真实的生活,将终身致力于平民文学的传播与复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