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先学好母语,再学外语

不久前,我与来自法国、德国和荷兰的人士一起参加了一场会议。会议使用的是英语,整个对话过程快速、顺畅且有趣。在场的都是高级商务人士、学者和管理培训师–我一如既往地感受到能够在此类会议上正常沟通所需的英语水平的重要性。

世界各地的父母们也感受到了这种的重要性,这也是很多父母希望子女上英文学校的原因。我采访过南非喜剧演员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当时他告诉我,他讲科萨语的母亲坚定地认为,他从一开始就应该上英文学校。她认为这将对他有所助益。诺亚如今是美国《每日秀》(The Daily Show)的主持人。这种选择在他身上奏效了。诺亚不但成为了电视明星,现在还会讲6种语言,尽管只是后来才掌握科萨语。但牛津大学出版社(OUP)不久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把来自非英语家庭的儿童直接送入全英文学校的做法,通常是错误的。

上英文学校的母语非英语的儿童,通常不仅难以学好英语,也难以学好其他学校科目。为了全面发展,掌握好自己的母语很重要。这不仅对很多国家(从阿根廷到韩国)的父母关系重大,他们希望通过确保子女会讲英语来改善子女的前程;对生活在英语国家的移民的子女、以及那些希望子女掌握一门有用语言(如普通话)的英语人群,也有借鉴意义。

牛津大学出版社这篇名为《第一语言在以英语为媒介的教育中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的论文称,世界各地的学校正采用多种方式,确保学生准备好进入用英文教学的大学(无论是英语国家的还是非英语国家的),并且能够在全球商业和科技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一些政府从一开始就笃信全英文教学。美国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语言学教授Nkonko Kamwangamalu描写过很多这样做的非洲国家。结果往往不理想,文盲率高,而且事与愿违,这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英语水平也很差。

牛津大学出版社那篇论文称,效果最好的是那些既培养学生的母语、同时又引入英文教学的学校。有些学校实行双语教学,同时用学生的母语和英语授课。还有一些学校用英语教一部分课程,其他课程用母语。该论文指出,人们对“跨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的兴趣日益浓厚。例如,老师可能会用英语讲一个故事,然后鼓励学生用母语把故事表演出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两种语言的水平,而且可以鼓励“元语言意识”,即理解语言如何工作。

在英语语法测试中,被要求对波兰语和英语语法进行比较学习的波兰中学生,比那些只接受英语训练的学生表现得更好。对英语国家那些通常既不学习英语语法、也不学习其他语言的学生来说,结果会怎样?把孩子送到教普通话的学龄前学校–美国和英国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正在这样做–是个好主意吗?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应用语言学教授维多利亚•墨菲(Victoria Murphy)是这篇论文的顾问。她向我表示,如果孩子们能继续接触英语,去上这些学校是个好主意。墨菲教授本人的母语是英语,她毕业于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学校体系,有些课程是英语授课。她表示,类似的想法可能会帮助英语国家的移民儿童。

尽管英格兰的政府数据显示,母语非英语的青少年的表现并不逊于母语为英语的同龄人,甚至更加出色,但墨菲教授指出,这些移民后代的学生涉及面很广–有的英语非常流利,也有刚刚从叙利亚来到英国儿童。如果老师看到孩子们用母语讨论课堂活动,他们不应担心。这样一来,他们用英语完成的作业很可能会更出色。(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