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入场欧美影视业

第一个金球奖亚裔主持人,第一个金球奖亚裔最佳女主角,这两个历史性事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同一个夜晚。她,就是吴珊卓,英文名字Sandra Oh。这个晚上,当她穿着红色礼服开启金球奖开场的时候,她十分动情地说:“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和观众一起,见证这改变的时刻。”当她换上白色的长裙,捧起最佳女主角奖杯的时候,她用半分钟语速飞快地感谢了团队里至少10个人的名字,但是,当说到:“今天这里来了两个人,我的妈妈爸爸,感谢你们”,她泣不成声了。

22岁的时候,还在戏剧学院念书的吴珊卓,在电影院看到了电影《喜福会》(1993年),电影讲述在北美生活的两代中国女性的故事。莫名其妙地,吴珊卓感受到这部电影不同的情愫,亚洲人的身份认同感开始将她触动。在电影院里,吴珊卓哭得浑身颤抖,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我这个族群的生活。”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华裔作家谭恩美,导演是华裔导演王颖。王颖在70年代就留学美国,在李安成名之前,王颖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亚裔电影人。时至今日,他的电影仍然对美国的华裔生活情有独钟。移民的感情和身份归属,是他一生的创作主题。

尽管吴珊卓生于加拿大,父母都是韩国人,在朝鲜战争之后移民加拿大,《喜福会》里呈现出来的亚洲移民的故事,让吴珊卓感受到自己的文化和自身处境,也让她坚定地选择演员的道路,但是,作为亚裔,这个选择和家庭的期望大相径庭。她的父亲是经济学家,母亲是生物学家,姐姐是律师,弟弟从事医学,都是高收入低风险的主流行业,这一点,和所有的亚裔家庭一样,渴望一种富足安康中庸的生活。所以吴珊卓从事艺术的选择,和林书豪立志打NBA很相似。第二代移民们,选择自己人生的时候,首先的挑战,发生在家庭内部,和传统的父母发生剧烈的冲突。

吴珊卓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那时候,世界上最爱的两个人都不相信你会成功,都在阻止你,你觉得世界糟透了……可是,这还是阻挡不了你,是的,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什么能阻挡你了。”站在台上,手握金球奖的吴珊卓,声音哽咽地用英语和韩语两次感谢父母,说:“我爱你们”。这一幕,已经成为美国娱乐工业的里程碑事件。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亚洲文化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话题,以及亚洲市场的快速扩张,美国本土影视和娱乐工业,逐渐加大对亚洲文化的接受程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长了一张亚洲面孔的演员们,就有了等量的机会。从第一个亚洲演员黃柳霜(Anna May Wong)于1919年,在电影《红灯笼》中,登上美国银幕,到今天,已经整整100年了。而美国娱乐工业对亚洲面孔开放的空间,就像NBA里的亚洲球员一样少。根据加州大学的调查报告,亚洲演员在美国影视行业里当主角的比率是1%,而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演员的亚裔,仅有一位,他便是在1983年饰演《甘地》的印裔英国人:本•金斯利。

在亚洲电影题材较少的情况下,这一现状还不是那么刺目。如今,在美国股市中加入亚洲文化和笑料成了新的时髦的时候,用白人演黄种人的戏,变成了一个种族主义的争议性话题。比如:《奇异博士》用一个英国人蒂尔达•斯文顿来演西藏的大师傅;在《阿罗哈》中,石头姐一脸严肃又用略带夸张的口气说:“我爸是半个中国人,半个夏威夷人”;最为夸张的是《攻壳机动队》,干脆用化妆和后期技术把斯嘉丽•约翰逊变黄,再变成日本人……

为什么不直接让亚洲人演亚洲人?这个问题,已经不止一次被亚洲演员拿出来抱怨了–为什么让别人代言我们?这真是个集体之怒!美国娱乐产业,一边在亚洲开拓市场,一边用白人来代言黄色人。这个问题,随着亚洲市场的能量膨胀,已经变得越来越刺目了!而美国的工业大佬们对这个抱怨的回应也不少:“哪个亚洲演员能保证票房?”这个反问句是目前最高频的回应。更有甚者,一些业内精英干脆指责起抱怨的亚洲演员,《攻壳机动队》编剧马克斯•兰迪斯(Max Landis)便不客气地回击质疑者说:“根本没有亚洲演员在A级名单上,这么质疑真是对这个行业太不了解了。”

那么,现在,吴珊卓是不是第一个出现在这个A级名单上的人呢?就在她一年前接拍《杀死伊芙》的时候,她还都不相信自己是女主角。刚拿到剧本的时候,她用手机快速地扫,找“哪个部分是我的戏?”而今天,我们听到吴珊卓主持金球奖的时候,对着观众,掷地有声地说:“见证这改变的时刻。”金球奖的摄影机也从她身上移开,开始对准观众席上的杨紫琼和《疯狂的亚洲富人》团队,还有《罗马》的女主角,那个从没演过戏的墨西哥乡下女孩。

我想,值得乐观地去看待这个改变,因为,在拉丁裔、非裔演员获得了他们的美国地位之后,亚裔演员终于入场。而对于美国娱乐业来说,当它走向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包容更多元素的时候,就意味着工业开始提升了。(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