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坏孩子的中国式教育

写下这个题目,起因于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名叫《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粗略一看,列举的现象不可谓不令人吃惊,所持的观点不可谓不正大堂皇,无非是说当下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白眼狼式的被宠坏的孩子。

但我看过文章后,并没有觉得我们的孩子有多大过错,我思考得更多的是:谁该为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买单,中国式子女被宠坏究竟是谁之过?

我对这个问题有思考,始于我有了自己的小孩。像每一个初为人父者一样,我对我的小孩充满了爱意和期许。

但我一直警告自己,爱意一定要适度地表达,期许一定要为了孩子本身的幸福。我爱我的孩子,但我决不会代替孩子承担她应该自己承担的;我对孩子有期许,但这期许决不是为了我自己的虚荣。

然而,很多家长却反其道而行之。爱孩子,爱到事无巨细都要替孩子包办;有期许,但这期许全都是为了大人自己的梦想。其实,这两种行为都源自于一个出发点,即大人有意无意的自私。

事无巨细都替孩子包办,表面上看是无私,但骨子里却是自私到不愿意为孩子的任何一次可能的失误或冒险承担一星半点的责任。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许,更是因为家长内心深处意识不到的极大的自私。

有的家长不管孩子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一味地期许孩子成为家长想要他成为的人,实际上往往都是为了实现家长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梦想。

比如,家长自己高考失败了,就希望孩子一定要考个好的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这种无条件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期许,更助长了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包办一切。只要和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大事小情,家长一律包干,甚至连上学、放学的书包,都有家长坚持要自己背而不让孩子背。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地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养成了唯我独尊、颐指气使的习惯。当习惯成为自然,你让他牺牲九牛一毛的利益,都会觉得是一种奢望;你让他干一丁点儿的活,都会觉得仿佛要乞求他才行。

我见过一个男孩,小学五年级。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奶奶也是退休国家干部,算得上是书香门第。想来这种小孩理应乖巧听话、知书达礼,可没想到有一次却让我看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

有朋友送了男孩一大盒奶糖,男孩的奶奶拿了一颗想和孙子开个玩笑,结果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男孩哭天抢地对着奶奶又踢又咬,硬是要抢回来。奶奶还给他后,男孩不依不饶地又折腾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实在筋疲力尽了才算罢休。

我的一个在高校教书的朋友,有一次也特地跟我提到他的苦恼。他有一双儿女,机灵活泼,成绩优秀,平时没少让他感到自豪。但朋友和我聊天时却唉声叹气,抱怨说两个孩子连洗脸水、洗澡水都要爸妈放好;而当爸妈手头忙要孩子干点什么的时候,得到的却一律是冷冰冰的“不”,朋友问为什么,回答都是“忙着呢”。

读了上面的故事,我想我们的家长一定是义愤填膺的了。可是当家长为此感到愤愤不平的时候,可曾想到这被宠坏了的子女恰恰是溺爱型的家长和畸形的社会一手培养出来的?

当年我的孩子读高二,孩子的学校特地要求我去参加一个“教育专家”和家长还有学生的三方见面会。

见面会上,“教育专家”慷慨陈词:“为了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家长可以陪读,家长可以辞职,家长要把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让孩子除了学习不用管任何事情,否则,你家长就是失责,就是犯罪,就是孩子永远的罪人!”

我听了非常震惊,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我们的“教育专家”就是这样的水平!?当我们的子女遇见这样的“教育专家”,当我们的子女听闻这样的惊人之论,如果还能够不被宠坏,那真是咄咄怪事了!

所以,不要再抱怨我们的孩子是“白眼狼”了,不要再责怪他们不懂得感恩了。我想,需要反省的恰恰应该是我们这些无原则地溺爱孩子的家长,是那些受利益驱动的无良的伪专家,是急功近利只教书不育人的畸形的中国式教育!(文/周德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