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哈佛毕业演讲之后

距离何江站在哈佛大学毕业演讲的舞台已经过去了快两年,现在他在麻省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进行博士后研究。乍暖还寒时的波士顿还堆满积雪,我和他约在哈佛大学法学院附近的一家咖啡店碰面,聊起了他的近况。

一、
两年前的五月,何江在哈佛大学发表完毕业演讲后,被冠上了“哈佛大学毕业演讲中国第一人”的标签,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而来。毕业演讲中,他讲起了初中时自己被毒蜘蛛咬伤,母亲用民间医术帮他治疗的故事。母亲将何江的手用浸过白酒的棉布摩擦包扎之后,在他的嘴巴里塞进一支筷子并让他咬住,紧接着点燃了棉布。“热量快速地穿过棉布直击我的皮肤,烘烤着我的手背。这种撕心裂肺的疼痛让我想要尖叫,但是却叫不出声,因为嘴里还咬着筷子。我所能做的只有盯着我的手看,一分钟,两分钟,直到母亲吹灭了火。”他在毕业演讲上说。

因为蜘蛛的毒液中充斥着蛋白质,这种民间医术遵循了热量使蛋白质失活的科学依据。小时候的何江觉得这种疗法虽然疼痛却很厉害,但学习生物化学后,他了解到了使疼痛感和风险更小的疗法,不免感慨科学知识在世界上不均衡分布的问题。有人说他的演讲想表达的道理过多,但表达方式不够幽默,有人说他演讲的内容离美国学生太远,无法让听众产生共鸣,也有人说他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人骨子里谦虚和不愿意表现自我的固有成见。

演讲过后,何江来自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停钟新村的家庭背景被热议,随之“寒门难出贵子”的观点再一次被广泛讨论。何江说,如今背景资源较差的家庭要把子女培养成才的确有很大的压力和困难,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我觉得社会仍然有源源不断向上输送人才的能力,在这个输送过程中,需要有各方面为之助力,同时也缺不了自己对自身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受用的一个体会是,逐渐认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足和缺陷,一点一点改变自我,突破自我。我觉得不论对处在怎样环境的人,这个体会都是适用的。”

临近毕业时,他还在本科生宿舍里做宿舍助理。一次在和教授及一些本科学生一起午餐的过程中,教授鼓励本科生去申请本科毕业典礼演讲,顺带也跟何江说可以试试申请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毕业演讲。“但是很难想到和毕业典礼氛围相匹配的素材,到临近典礼的时候才或多或少有种参与感,”何江说。“我感觉要克服这些刻板印象的话,首先需要的是用心去观察理解国外文化,然后逐渐在这个大环境下对自己做出改变,走出舒适区。”

多数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都是对教育和对社会的思考,科学类的毕业演讲的确少见。在何江看来,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科学家过于学术化,另一方面是一些科学家忽略了与大众沟通。“我在PHD期间就觉得,如果科学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研究深入浅出地讲给其他人听,或者有渠道把这些听起来高深但是很实用的科学理念传递出去,就可以使研究变得更直观。”

二、
投身生物科技科研,何江一直希望将科学技术赋于医疗健康之上,真正治疗一些疾病。目前何江主要专注癌症和肝脏组织功能的研究,比如疟疾和肝炎病毒如何入侵肝脏和感染肝脏。在此基础上,他也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癌症的早期监测和疟疾的治疗。

在哈佛大学攻读分子细胞生物学学位期间,何江师从美国华人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庄小威教授做偏生物物理类的研究–单分子成像,如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成像即荧光显微镜在生物学里的应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有分辨率的极限,但是荧光显微镜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分辨率极限丁璐打破,可以看到几拉里(生物学单位)以内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何江主要用这项技术关注两个领域:一个是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流感病毒的入侵和宿主蛋白调控流感入侵感染的机制,这个领域与其博士后期间研究的肝脏病原体入侵是有一脉传承的联系。另一个是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研究神经科学,尤其是神经元细胞超微细胞骨架的研究,但这方面与博士后研究课题的关系并不是很大。“科研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有太多未知。投入一项研究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检测一项结论的对错,虽然会不停经历失败,但成功的喜悦瞬间会盖过之前所有的失败。”何江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科研最可贵的一是要沉下心来做,二是要严谨。在他看来,科学家就是要把书本上的研究和现实结合并转化出来。

三、
多年专注于理科学习和生物实验让何江深感自己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于是刚到哈佛,他就加入了一些有哲学、神学和东亚研究专业的同学共同参与讨论的兴趣小组和读书会。在美国的前三年,何江通过读书会接触了一些平日里理科同学不会触及的西方哲学书籍。也是在一次读书会上,何江遇到了经济学家尼尔•弗格森。弗格森对他的背景很感兴趣,便鼓励他把这些经历写出来。

何江发现,不仅美国人对于中国农村的概念模糊,随着中国这几十年迅速进入工业现代化并且发展迅猛,很多国人对农村的疏离感也逐渐增强。何江想用非虚构的写作手法写一本乡村的自传,记录这些年中国农村的发展。“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变革。我自己有很多感触,更多的是对逝去的淳朴、简单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他说。“我想把我的一些见闻,我身边人的故事和我的经历写出来。”

何江把第一版书稿给教授看。教授认为书稿过于学术,建议何江走个人化风格。被驳回的何江写了第二版,这次教授说太个人化了。四年,三版书稿,还原中国农村变革的《走出自己的天空》在2017年8月出版。何江儿时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停钟新村的记忆,小时候住过的土砖老屋,一些“山居记事”在何江的笔下跃然纸上。哈佛演讲视频在网上流传后,他对于故乡的情怀和对科研的热爱一度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他也曾在一些采访中表示未来有在宁乡创业开公司的可能。提到目前的计划,他说创业仍然是一种选择,但还是要先专注于当下的研究。“我觉得自己是属于那种容易静下心做这些事情的人。理科做研究也应该需要这种心态的。我觉得每天和细胞、小白鼠打交道还挺有意思的。”(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