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苹果还是送维生素C?

–赵启正先生谈“国家的形象与传媒的承担”

第9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进入第二天,主办方安排了赵启正先生的专题演讲“国家的形象与传媒的承担”。一大早起来,中新社驻多伦多分社社长余瑞冬就告诉加拿大媒体代表,在会议室有赵启正先生亲笔签名的书《直面媒体20年–赵启正答中外记者问》,并提醒大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乃至午餐时有些华媒表示遗憾,未能及时拿到赵启正先生的著作。也正是从这本书,记者才简单了解一些赵启正先生的情况。

fz3-1

fz3-2

fz3-3

据介绍,赵启正先生为察哈尔学会名誉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他是中国对外传播的杰出代表人物,更被誉为“最会给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人”。作为上海浦东开发的工程,被外国政要戏称为“浦东赵”。

对于如此的演讲话题,记者真的没有期待其精彩。但正如多伦多名记马斯所言,“标题有些老套,内容却是精彩纷呈。”而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赵启正先生还说,“加拿大人到英国要解释自己不是美国人,到了美国要说明自己不是英国人。那么到了中国呢,可以直接说来自白求恩故乡的人。”从这通俗的话语里,您就对国家形象有鲜明的了解。而来自美国的记者浦瑛概括说,“赵先生演讲十分接地气:事实与行为一致,故事从小到大,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fz3-4

fz3-5

fz3-6

估计读者从记者所拍摄的幻灯片,可以感受到赵启正先生讲座的魅力所在,不过,记者还是想要引证几段讲座内容,与大家分享。赵启正先生指出,构建国家形象包括三要素,分别是国家实情、传媒报道和受众认可。国家实情包括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内外政策、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国民素质等等。赵启正先生进一步分析指出,海外华文传媒的承担可以有三个方面,概括为两种文化、三重信息和艰苦经营。两种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和谐相容;三重信息包括提供中国、居住国和国际三方面的信息。

fz3-7

fz3-8

fz3-9

在旁征博引中,赵启正先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有一次,我陪同一位外国总统去参观一个在几年内迅速脱贫致富的乡。乡长单纯以大量数字介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令人应接不暇;但客人们听了之后,似乎仍不甚了然。接着访问了两户农民家庭,两位家庭主妇讲的朴素的生活故事,倒让这位总统兴致盎然,在笑声中一问再问,最后满意而去。和外国人说中国的事情,大的方面如中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城乡面貌和环境保护等情况,小的方面如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外国人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就好像接受了主人随手从自己的果园中摘下的苹果。之前,我和《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及其妻子多丽丝·奈斯比特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认为不能全盘照搬其他国家模式的时候,单纯用理论和政策难以解释清楚,我就用晏子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给他们解释清楚了‘因地制宜’这一概念,以及中国的道路选择。所以,故事往往离真理最近。

可是,有的人往往喜欢把原生态的苹果加工成果酱、果脯或果干再送给朋友;甚至为了简洁高效,只把苹果中的维生素C提炼出来送给客人。‘从果到素’,中国丰富多彩的现实中的生动故事,反而变成了单调的数字、政策理论、政治结论;中国优秀的文化形态也被压缩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句话了。原生的苹果美丽、美味,且富有营养,是送给朋友的好礼物,多费几道手续的加工品倒不一定更好吃!其实,这个“苹果”就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相关的故事,与其赠与外国人维生素片,不如给他们原生态的苹果,由他们自己去体会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给他们留有消化和体会的余地。”

fz3-10

fz3-11

fz3-12

还有一点就是中文翻译成英文方面的问题,赵启正先生说,“我们的主张和政策常用成语、排比等方式来表达,这样确实既简洁、工整又有气势,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词汇,我们能够体味其中的内涵和差别,但翻成外文的时候,由于语境不同就很容易引起误解。比如,‘韬光养晦’这个词,国内甚至有人把‘韬光养晦’误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式的故事,但其实‘韬光养晦’一词千百年前早已有之,意思并不是说要‘隐藏能力,装作弱小’,而是不要‘锋芒毕露,动辄张扬’。但英文有的译为‘To 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亦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引起了国外的误解。可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学会把我们耳熟能详的、习以为常的口号性的政治话语,转化成外国人能够懂的、能够理解的国际语言。”

从这几点介绍,估计读者可以领略到赵启正先生讲座的魅力和内涵。假若您想更好地了解赵启正先生,也许阅读他的大作是最好的途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