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庞进:现阶段如何看待自私?

主持人语:能够提出自己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并且得到社会认可,这样的人,给他什么样的赞誉都不为过。以最客观的方式称之为思想家,也不算夸张。庆幸的是,他就在我们身边–著名龙文化研究专家、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庞进先生。近日,晚报名人堂邀请庞先生聊一聊普通人如何塑造文化认知,比如个人权利、修养。

话题1:现代社会,更多强调了个人自由与权利,从人文主义史观看,是一种进步。但是,私而废公,私而弃德,私而忘义又成为新的问题。您如何看待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利益划分?两者有可能达成某种平衡状态吗?

庞进:这个问题我在提出“龙道信仰”的基本理念和龙的“福生”精神时,有所探讨。“龙道信仰”的基本理念是“尊爱利和”。其中对“利”的阐释是“利天利人利己”。在市场经济社会,“利”是必须面对、不能回避的。过去儒家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大于利”。计划经济时代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今是商品社会、市场时代,让人不追求利,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行得通吗?人们能做到吗?行不通,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怎么办呢?既利天、利人又利己,即在利天、利人与利己之间寻找最大的平衡点,合适域,努力达到多赢、共赢。

这里至少有七种情形:1,利天、利人又利己–大力做,做得越多越好;2,不利天、不利人,也不利己–切莫做,谁做谁就是脑残;3,利天,不利人也不利己–可以考虑做,因为利天的事情,终归是会利人、利己的;4,利天,利人却不利己–鼓励做,因为利天、利人的事情,终归会利到己;5,不利天、不利人,只利己–切莫做,做了会天怒人怨;6,不利天,但利人,也利己–最好别做或少做,因为伤害大自然的事情,终归会伤害到人和己;7.不利天、不利己,却利人–不做为好,但要给人讲清道理。

龙的精神之一是“福生”即“造福众生”。这里的“生”,指的是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生物。当然,人是高级动物,位于生物演化序列中的最高端,故福生首先是“福人”,然后才是“福”其他生物。福人可分为福个人、福家庭、福集体、福社会、福人类等不同的层次。

福个人:指造福、佑福于每一个个体的人。个人是家庭、集体、社会、人类的“元单位”,没有个人,就没有家庭、集体、社会和人类,故福生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是福个人。如何福个人?一是尊重、维护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生存需要资源,资源靠劳动交换,故要尊重、维护每一个人劳动并获取报酬的权利。二是尊重、维护每一个人思想、表达的权利。思想使人与动物相区别,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思想,从而有意志、有尊严。有了思想就要求表达,故要尊重、维护每一个人表达思想的权利。三是节制人的欲望,防止个人中心。人的欲望有无限膨胀的倾向,需要及时的有效的节制;应当尊重个人权利,但不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否则会既危害个人又危害社会。

福家庭:指造福、佑福于每一个家庭。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作为家庭成员,有责任和义务:孝敬、赡养上辈人;生育、抚养下辈人;关爱、帮助同辈人;勤奋劳作,为家庭的存续、幸福做贡献。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保护每一个家庭的权益,据理、依法、顾情地调解家庭矛盾、处理家庭纠纷负有责任。

福集体:指造福、佑福于某一个或多个集体。集体是多个个体为了实现某些功能、获取某些利益而组合成的团体。福集体,意味着为了多个个体共同的利益而劳动、而努力。集体与个人相对。一般来说,组成集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福个人,即为集体内的每一个个体谋利益,但多个个人一旦组合成集体,集体的功能和利益就大于个人的功能和利益。

福社会:指造福、佑福于一个社会。社会是在共同的时空下生活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联系而互动所形成的庞大而复杂的结构体。个人、家庭、集体等,都被社会所含纳、所统摄。福个人、福家庭、福集体是福社会的组成部分。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故国家与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同义,福社会也就意味着福国家。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是服务、协调、管理、代表社会的机构,国家政权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福社会。

福人类:指造福、佑福于全人类。人类是人的总称。个人、家庭、集体、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故都可包括在人类之内。因为人类是由一个个个人、一个个家庭、一个个集体、一个个社会构成的,故福人类可以具体化为福社会、福集体、福家庭、福个人;而福个人、福家庭、福集体、福社会,也就意味着福人类。

在福个人、福家庭、福集体、福社会、福人类发生矛盾、需要选择的情况下,提倡“小让大”原则,即福个人让于福家庭;福个人、福家庭让于福集体;福个人、福家庭、福集体让于福社会;福个人、福家庭、福集体、福社会让于福人类。换句话说就是,福人类大于福社会、福集体、福家庭、福个人;福社会大于福集体、福家庭、福个人;福集体大于福家庭、福个人;福家庭大于福个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让大”原则,并不意味着“小”不重要、“小”无价值或价值不大,因为“小”有时候代表着真理、代表着未来,目下“小”,将来可能“大”。故应该充分尊重“小”,比如应充分尊重个人的意见,给个人意见以表达的机会,等。

话题2:中国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修身是做其他事情的基础。这一点人所尽知。但是,说时容易做时难又是一种现实的境况。您是主张提高个人修养进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怎么看这样现象?如何做到言行合一?

庞进:作为一个公民,提高个人修养是必须的。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个人修养跟不上,就不能做好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事情。自己把事情做不好,别人就不会用尊重的、欣赏的眼睛看你,你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幸福感也会降低。

个人修养可分为技能修养和道德修养。技能修养就是人们平常说的谋生的手段、过日子的本领。社会有很多分工,所谓三百六十行,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当,你都得符合这个行当对从业者的基本的要求,你都得具备把这个行当的工作拿下来的本领。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技能不断提升、拓展,所以要学习、要修养。道德修养是如何做人的修养,即人品的修养。中国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指的就是道德修养,即所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向圣人学习、看齐。当然,对一般人而言,“成圣”是很难的,从古至今,真正的“圣人”没几个。其原因,和人的感性存在大于理性存在的本性有关。但是,对一般人,可以有基本的要求,有低线伦理。我提出的《龙道十不》,即“不辱中华、不小看人、不恶父母、不懈子教、不起贪念、不说谎话、不事毒假、不怠工作、不虐动物、不剩饭菜”,就是低线伦理、基本的要求。

言行合一问题,实质是诚信问题,即说到能否做到的问题。这里至少有三种情形:1,说到了也做到了;2,说到了没做到;3,说到了部分做到了。“说到”相对容易,“做到”相对难。因为“说到”可由自己掌控,“做到”就不全由自己掌控了。一件事情说到没有做到,有说话人自身的原因,也有他人的、社会的原因。我觉得注意三点就可以:一是说之前多想想,如果觉得一定做不到,就别说;二是如果觉得有可能做到,但没把握一定做到、做好,就说留有余地的话,别说肯定的话,即别把话说死;三是既然说了,就尽心尽力地去做、努力地做到自己的最好。

话题3:您在很多场合倡导龙文化,龙精神,这一主张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精华不谋而和。那么,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我们该用什么办法吸收他人之长,丰富发展我们的传统思想,比如龙文化。

庞进:用“容合”的办法。“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这个词是我创造并首先使用的。汉语词汇中有“融合”,没有“容合”。“融合”突出、强调的是“融”,没有突出、强调“容”。《现代汉语词典》对“融合”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这样的解释当然也适合于“容合”,但“容合”突出、强调了“容”。突出、强调“容”和突出、强调“融”相比,哪个更好些呢?我认为突出、强调“容”更好些。因为相比于“融”,“容”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也重要得多。对矛盾多多、冲突不已的当今世界而言,突出、强调“容”更具有现实意义。“容”的本义是盛载、容纳、包含。“容”的引申义有“兼容”、“包容”、“宽容”、“容纳”等。“兼容”的意思是能同时兼顾、容纳几个方面。“包容”的意思是包罗、容纳、统摄。“宽容”意谓宽大、容忍、不苛求、不走极端。“合”的本义是合口。引申为“集合”、“综合”、“化合”、“合作”。“集合”意谓分散的物或人聚在一起。 “综合”是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元素、事物组合在一体。“综合”含“整合”意,有将进入综合的种种对象整顿梳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之意。“化合”更进一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材料经过一个相互作用即“化”的过程,从而生成新的东西。

“容合”是龙的排在第一位的精神。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就在于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龙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容合之学,它可以容合既包括儒学、道学、佛学,也包括民主、自由、法制、公平、正义、慈善、博爱等在内的古今中外一切学问的优长,而对其局限、缺点则予以不取。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无疑是一个大容合的时代,容合的事实已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饮食,世界各地都有华人开的餐厅,各种肤色的人都喜欢吃“中华料理”,可谓一把锅铲把世界打遍,一撮调和敏感着亿万人的舌尖;而美国人发明的肯德基、麦当劳也遍布全球各地。手机的发明者是美国人马丁•库帕,时在1973年,而现在使用手机人数最多的是中国。可以这样说,在当今,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团体、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容合的精神,那他就干不成任何一桩事业。

我在提出龙道信仰的基本理念时,以有根、有容、通约、广适、时新、精练为原则,其“有容”即“容合”。中华民族是人类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通讯、交往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面向全球,和世界文明接轨。故建构中华民族相对统一的根本性信仰,就应该吸纳全人类的文化精华。龙道信仰就汲取、体现着西方文明的一些主要思想成果,如“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博爱”、“共同善思想”、“互主体观”等。

龙道信仰有四大基本理念:“尊爱利和”,“尊”被列在首位。“尊”,意味着对每一位公民人格、人权的尊重。在这方面,古往今来的中国社会是有缺失的、是不到位的。孔子讲“爱人”、孟子讲“民为贵”,两位圣人所言的“人”、“民”,一般来说,指的都是作为群体的人;即使涉及到个体的人,一般也只说到尊重这个人生命权的层面,对尊重这个人的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取权、公正权、表达权等当今人们意识到的公民意义上的权利,基本上不涉及。道家、道教讲“贵生”、“养生”,一般也只是重视到了人的生命权。如今,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面对现实、借鉴世界、萃取历史、走向未来,就必须优者扬之、劣者弃之、缺者补之、短者加之。显明地提出“尊”,就体现了这样的认识和追求。

“尊”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石”,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法治等等的前提,都是这个“尊”。194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联合国宪章》、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都建立在“尊”之上,也都体现着一个“尊”字。故将“尊”置于首位。中华文明要与世界文明对话、对接、融通,“尊”是津梁、是关口。在民族关系、国家关系、文明对话中,“尊”意味着对生息、繁衍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明的尊重,这也是目前国际社会特别需要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