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將改變這個世界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COVID-19 ),源頭在哪裡?責任誰屬?如何善後?到了今天仍沒有答案,但可以預見的是,它將徹底改變這個世界,影響國際之間的合作。首當其衝是「環球一體化」,其可行性將受到考驗,會暫緩推動,甚至全盤被否定。

疫情首先在中國武漢爆發,繼續蔓延到其他國家。大家所面對的困境幾乎一致,就是防疫用品短缺,醫療設備不足,才猛然覺醒有些必需品的供應是不能只靠外來,尤其是急需的防疫及醫療用品,雖然入口貨成本比較低,但遠水救不了近火。尤其在海、陸、空交通局部或全面受到封鎖之後,急需這些用品的國家會感到求助無門,叫苦連天。經此教訓,將來口罩的供應絕對不會全部依靠進口,所有國家都將會分配資源來滿足這方面的需求。如此類推,國際貿易的範圍將大幅下降。

其實「環球一體化」在疫情發生之前已經受到衝擊。美國對全球發動貿易戰,除了提高關稅之外,更加限制一些重要部件的出口,中斷了正常的供應。著名的中國企業如「中興」及「華為」,因蕊片供應短缺,幾乎被迫停產。美國的行動引起廣泛關注,受到影響的國家紛紛投入資源發展代用品,以解決美國的威脅。「環球一體化」到此可能止步,因為國際合作之精神不復存在。疫情只是個催化濟,並非因它而起。

在疫苗研發方面,國際之間的合作也不見積極,各走各路。基於利益考量或「面子」問題,中國及俄羅斯在這方面的進展沒有受到西方國家的重視,美國及其盟友只著重集團內取得的成就,美國更退出了世界衛生組織,其拒絕合作及排外意識表露無遺。病毒其實沒有國界之分,抗疫必須取得全球性勝利才可免除後患,因為任何國家未能解決問題,其存在之風險都會威脅全球。

在抗疫的過程中也突顯了民族性的差異。中國在武漢實施戒嚴及全面封鎖之後,曾經被譴責為違反「人權」之暴政,卻成功控制了疫情的擴散。中國老百姓曾一度被譏諷為獨裁權政下的「順民」,失去「民主」的意識。殊不知這是抗疫的先決條件,全民共識,萬眾一心的表現。反觀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抗疫全盤失敗,皆因誤解「民主」的要義所致,封鎖政策得不到國民的支持,未能貫徹始終,結果全功盡廢。從抗疫成敗可比較民族性與政制的優劣,值得深思。

疫情也加速了電子通訊的普及,上班和上學都可通過互聯網進行。家庭變成了辦工室及課堂,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的速度將會減慢,甚至會走回頭路。網購將大行其道,逐漸取代傳統的零售業及商業交往。大城市中心區(Downtown)的辦工大廈將會十室九空,附近的公寓大樓也將會人去樓空。地鐵及公車的班次將會減少,交通繁忙時段的不便將會成為過去的記憶。

環境污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們,想不到疫情爆發後,飛機停飛,遊輪停航,貨輪減少班次,燃料用量銳減,天空又再呈現一片藍色,太陽和月亮都走近了我們。一個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突然出現的「病毒」卻替我們解決了。疫情過後,減少污染是否能夠持續,國際間的合作仍是先決條件之一。

很多風險管理專家都未能預見這個疫情及其破壞力,受影響的企業遍及全球,而且岌岌可危,受解僱的員工以千萬計。中小企業也難逃厄運,奄奄一息。政府雖然伸出援手,但長貧難顧。試問多少人曾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而作出「有備無患」的準備?

直到十一月二十四日,全球感染人數雖然已達五千九百六十萬,死亡人數一百四十一萬,但有效疫苗呼之欲出,環球股市亦反映了希望,中國大陸經濟也開始復甦。在長久壓抑下之消費意欲,蠢蠢欲動。否極泰來是經濟的必然定律,沒有被疫情徹底擊敗的國家肯定會快速反彈。

人類過去也曾經遭受過傳染病的蹂躪,但始終會度過。防止病毒的疫苗將是人類的救星,希望能在短期內出現。(文/黃啟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