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1.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在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里龙应台写道:这么多的信件,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爱,不代表喜欢, 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

我想和安德烈说话,但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待事情?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一无所知。

跟大多数的父母一样,龙应台感受到了与18岁儿子沟通的障碍。作为母亲,又因为工作的关系离开孩子有四年之久,当她回过头想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她发现,她不知道跟安德烈聊什么。安德烈也不愿意跟她交流,跟妈妈对坐晚餐时,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龙应台的这段描述,相信很多做父母都不陌生,这几乎是现代青年的常态: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

对隔代沟通的不满和困惑不只是来自父母,同样也来自年轻人。在这几年咨询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留学生(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困扰, 学生们常有的无奈和不满:
“我不会跟父母讲的,他们不会理解, 与其让他们担忧,不如不说”。
“那为什么要跟他们讲?他们当初都没有尊重我的意见,结果让我怎么去相信他们,去理解他们。”
“我发现对他们所问的问题的最好的回答就是,不知道!”
“父母对我的关心,让我觉得很有内疚感,如果他们对我冷漠一点,我可能更好受,他们现在对我的态度,与当初对我的态度反差太大,让我不知道如何接受?。”
“我不能跟父母分享我的现状,他们的心里承受力太差,而我不愿意让他们担心。”

孩子与父母亲不能正常沟通的比例很高。可是,当问到“你觉得父母爱你吗?” 他们的回答是:“当然”。也就是说,父母孩子间爱的纽带还是存在,只是,爱并不代表了解和认识。那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的原因会是什么呢?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2. 情感需求问卷调查
Gerald Newmark资深教育家, 是《如何培养情感健康的孩子》的作者,对孩子情感需求有深入的研究。他提供了一组父母和孩子问卷调查,写下在亲子关系中遇到的疑问、担忧、或难以处理的问题:

父母亲的典型回答是:
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孩子做家庭作业呢?他说家庭作业让他讨厌。
我孩子的房间像个猪窝,我该怎么办?
如果不大声嚷嚷或者打屁股,那该怎么对付孩子改不了的坏毛病啊!
我担心我对一些情景的反应,可能会让孩子不再愿意,跟我说他的事情。
对于有关和父母关系的开放式问题,孩子不会做出任何回答。
怎样才能有效的管教孩子,而又不伤害孩子的心灵,或者好奇心。
我的孩子们老是打架,快让我发疯了。
当你信任自己的孩子却发现,他一直在对你撒谎时,你怎么做才能找回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呢!

总的来说,父母们表达的,都是因为无法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去做,以及不知道对此该怎么办而产生的沮丧和担忧。

高中生典型的回答是:
父母们经常因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喊大叫。
他们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你怎么说服得了他们呢!
他们似乎已经对我不抱希望了。
为什么父母总是什么都怀疑?
但我觉得他们对我不说实话的时候,我怎么对他们说实话呢!
他们总是反应过度,让已经讨厌上学的我更加厌恶学校了。
我感觉和他们探讨我的问题和感受很别扭。

可以看出,父母似乎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 导致孩子不愿意交谈的原因
沟通是和谐关系的基础,是让一切事情顺利运行的润滑剂。不幸的是,沟通是许多中国家庭的短板,存在严重障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往往都很简短,乏味和随意,不是交谈和讨论。也就是说,父母尽管有良好的意愿,但仍然无法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或者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往往觉得自己被误解了,并且会对父母的行为感到迷惑和不解,对父母的控制和过度保护感到沮丧。

父母所面临的挑战,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情绪. 下面几个案例,分享给大家,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上,犯的一些常见错误。

案例1:一个孩子正在因为自己的一个朋友冲他发脾气而生气,父母说别傻了,他不值得你那么想,不管怎样,你还有许多别的朋友。
–这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案例2:孩子在圣诞节得到一辆自行车,一个月之后,他们在一家商场购物时,那个孩子注意到一家商场的橱窗里,陈列着一辆质量更好,款式更炫的自行车。他大声说,我真想要那辆自行车。妈妈反驳说,你这个不知感激的孩子,你在圣诞节刚刚得到一辆新自行车,你怎么这么贪心。
–无视孩子的感受,评判孩子的感受的对和错。

案例3:一个十八岁的高中三年级学生讲述了他和父母之间的一件事,她想在毕业晚会后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圣莫妮卡海滩玩通宵。当他征求父母的意见时,他的父亲回答说,你疯了吗?你不知道洛杉矶发生了多少抢劫案吗?她的妈妈也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还没有等儿子作出反应,爸爸妈妈就走出了房间。
–不尊重孩子的话语权,无视孩子的感受。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感受、观点、想法,担心、欲望和需求。也许家长经常无意间羞辱了孩子,只是因为家长不喜欢孩子的感受或观点,或者在这无意间无视、贬低,嘲讽他们的感受和担心。这自然给沟通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亲子关系。

如果一个人长期以来都没有人倾听她的感受,那他们的感受和情绪就可能恶化,会以不适当或者毁灭性的行为表现出来。结果就是孩子会不信任家长,不会表达他们的担心,在需要向父母,或外界资源寻求帮助时也不懂得求助。

感受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感受就是感受,接受孩子的感受,并不表明喜欢或者赞同,而且与是否宽恕孩子的行为并无关系。事实上,把感受欲望和行为混为一谈,是父母们常见的一个问题。接受孩子的感受,只是在承认孩子和所有的人一样有感受。

Geralad Newmark模式,提出了孩子情感健康的五大需求:安全感、归属感、接纳感、重要性、以及被尊重。理解孩子的五种情感需求,在书Geralad Newmark提供了一个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具体框架,并且提供给父母一套评估进展情况的使用方法。

五种情感需求的理念,要求父母懂得“尊重情感的健康”,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情感健康,同时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 他们必须懂得关爱自己,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做父母最重要的是欣赏孩子,享受和他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快乐的父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一个伟大的礼物。

4. 龙应台和安德烈
龙应台说:《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不是一本亲子家教教程。家教书,通常有自上而下的意愿,而安德烈和我是平等的关系。书是完成了,我还是有很多无奈。比如,我希望与孩子有更多的接触和交往,而孩子没有同等的需求。孩子往往希望建立自己的世界,就像当初20多岁的自己,也并没有强烈的愿望跟父母交流。比如,作为妈妈,情感上我不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抽烟,而我的理智告诉我,需要尊重一个成年孩子的选择。在妈妈的角色和朋友的角色之间, 我也会有困扰、挣扎。

在家庭采访录里,有这么一个片段,安德烈对妈妈说,“如果你相信我,就不会给我发那么多的短信。”龙应台说,“我是关心你,给你发一个短信问候。”安德烈回答:“一个? 是二十个,问同样的问题,别人以为是我的女朋友呢。”听到这里,龙应台笑道: “乱讲”。我们不知道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具体情况,妈妈对孩子的担心和焦虑有哪一些成分是由于母亲自己的原因,有哪些是对孩子的关心。也许对孩子的过多的焦虑, 缺乏尊重,缺乏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是我们中国家长的通病。龙应台是通过与孩子共写36封家书,了解孩子,缓解焦虑。

龙应台是这样总结这36封家书:
“我们是两代人, 中间隔着三十年。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方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一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报以同样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是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安德烈也分享他写这些信的收获:“假使我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每天不痛不痒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你和弟弟没有吵架吧?–嗯;缺钱用吗?–嗯。写书更重大的意义是,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接”,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有的资本,我却有了。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谢谢你,谢谢你给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接的“份”。”

相信读者们,读到这里会忍不住被安德烈的对妈妈的那一份挚爱所感动 。相信两对连接的渴望,来自父母和子女双方俩代人。做父母的何不先行一步,从自己做起,学会倾听、尊重、理解已经成人的孩子。就像龙应台说的那样,“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得从头学起,得放空自己”。

也许家长可以从问这些问题开始:
他在想什么?
他怎么看待事情?
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
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
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

我们可以从阅读两代共读的36分封家书《亲爱的安德烈》和Geralad Newmark博士《如何培养情感健康的孩子》这两本书开始,与孩子一同搭建两代沟通的桥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