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慧新书:情满陕北

朴素,真挚,暖心

–张岩文集序

和张岩相识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后期。一位诗人给我介绍说,供职于西安闹市区某商业单位的张岩,爱好业余写作,已是省级某报社的特约通讯员,常有“社会新闻”之类的稿件见诸报端,偶尔也写些散文、诗歌。慢慢熟了,我陆续收到、编发过他的《怕见老师》、《那枣、那情》、《庄稼、庄稼人》、《没有了母亲》等作品。感觉是文字比较质朴,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真挚的情感和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然而,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的十多年间,我几乎再没看到过他的作品。只听说他受聘在某大型集团公司从事企业内刊的编辑工作。大约几年前吧,我又读到了他通过邮箱发来的稿件。显然,眼界有了拓展,行笔也比以前自如了,在追求鲜活、生动的过程中,透现出一种从容和沉稳的节律。

现在,他将其早期及近年来所发表的散文、随笔、诗歌等七十余篇(首)汇聚一册,发来让我作序,这是让我感到高兴的事情。

文集由“故乡情”、“父母情”、“夫妻情”、“亲戚情”、“朋友情”、“山水情”、“新闻作品及相关言论”等多个板块组成。

人说,“文字的根在故乡”。故乡,是一个读起来既温暖又让人心疼的词汇,也是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永恒的主题之一。很难想像,倘若把故乡从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中截去、把一个作家对故乡的记忆抹去,这个作家还能写出真挚动人、含蕴深厚的作品来。

排在文集第一个板块的是“故乡情”。诸篇写故乡的文章,无不倾注了稠酽的感情,作者心中的精神原乡,总还是依附于曾经生长的晋南故土。怀乡的情绪,萦绕其心头,洋溢其言表,流淌其笔尖。如《难忘故乡》、《黄河东岸是家乡》、《家乡的馍》、《故乡的集》、《家乡的黄土沟》、《家乡的麦秸垛》、《老家的土炕》等。阅读这些篇章的时候,我仿佛也走进了他的故乡,感受着他的感受。

文集的第二个板块是“父母情”。无论是对父母的怀念,还是对家事的追忆,每一篇都写得情浓意切,感人至深。如《我的母亲》、《难忘的纺车声》、《没有了母亲》、《父亲和我》等。透过这些描写孝行、表达孝心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孝”,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作者身上的体现。

文集的第三个板块是“亲情友情与爱情”。其中不少描写人物的散文,呈现出既平实质朴,又生动有趣的样态。人物的音容笑貌、品格性情,呼之欲出,如到眼前。如《外甥旧事》、《我和靖儿》、《女儿出嫁》、《想你在梦中》、《瓜哥其人》、《外孙女彤彤》等。

文集的第四个板块是“山水情”。中国有句老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有心且勤奋的人来说,行路也是读书。在这个板块里,作者将外出旅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了下来,写了出来,可谓履痕处处,心花朵朵。如《初见大海》、《激上泰山》、《拜水都江堰》、《情醉三亚》、《拜谒中山陵》、《入渝识三最》、《初识台北》等。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对一个写作者而言,不是经历过的所有生活,都能够成为文学作品。只有体验、品咂、思考、升华了的生活,才能进入文学的殿堂。张岩在体验生活与磨砺才思上,做出了自已的努力,可圈可点。其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绚烂、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纯良,能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滋润,情操得到陶冶,品行得到提高。

作者追求以朴素优美的文字阐述情感、张扬个性、思考生命、表达思想。其文字,无无病呻吟,不扭捏作态,娓娓道来又清新流畅,浅显易懂又含情寓思,耐人寻味。

文学创作,大家,有大家的风格;业余,有业余的真情。特别是那些每天还要为一家老少的生计而奔波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于忙碌中挤出一些时间作文,抒情,表达意绪,敞亮心扉。这份热爱和执着令人感动。写父母亲情的文字很多,但将亲情写得这么多、这么全者,在我几十年的编辑、阅读生涯中还是不多见的,这当是张岩对亲情文学的一个贡献。

当你看到这部集子的时候,相信心际会涌上一份温暖的感觉。

俗话说“青年写诗歌,中年写小说,老年写散文”。五十多岁的人,正是好好反思盘点自己一生的时节。我相信,张岩的作品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

是为序。

庞进
2015年11月于西安慧雨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