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策划(1):也谈“精养”和“粗养”

上周和好友萍聊天,因为我们都有Teenager在家,所以就自然地聊到了孩子教育的话题。萍的小孩今年13岁,她说到自从孩子上初中后,她就开始注重孩子的责任意识培养,做家务也就正式地搬到孩子每周的活动议程上来,包括买菜、做饭、洗衣等等。她说,刚开始的几个月,彼此之间也是会有摩擦,因为自己不太清楚孩子能做什么以及愿意做什么。几个月磨合之后,和孩子的配合才逐渐有了默契。萍说,她之所以花时间和心思培养孩子做家务,主要是想跟孩子一起体验生活,而不愿意包揽所有的家务?她不想让孩子与生活脱节,不懂得柴米油盐的辛苦和乐趣。她说,现在的孩子不像当初的我们,必须承担一定家务,他们大都沉浸在游戏或自己的兴趣里,跟生活脱节了,她说,那是一种的遗憾。

和萍坐在Starbucks咖啡店,听她款款地聊着家常是一种享受。她说每次周六和女儿妞妞买完菜后,她和妞妞会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孩子吃着早点,她喝着咖啡,然后俩个人就开始聊七聊八:学校、同学、老师、流行的歌、好看的衣服、谁跟谁好了、跟谁又吵了……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小孩的咯咯话语,她说她很珍惜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光。听到这,我似乎慢慢地理解了萍说的那句“和孩子一起生活,让孩子参与到真实生活中来”的意思了。

曾经有一位老外家长Mr. Piekel也跟我分享了他的家教方式,他们家的老幺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没有计划好学费,不得不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是休学去打工,等挣够了钱再继续上学,另一个选择就是跟家长借钱。当他们的孩子最终选择休学打工的时候,家长没有反对,反而很赞成。

记得当时我问Mr. Pickel,为什么不借钱给孩子让他顺利地尽早读完大学呢?这位家长面对我的提问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是那样,他可能就没有机会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也就失去了学习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了。再有,我们培养孩子就是希望他懂得面对以及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打理钱是他迟早要面对的问题,既然问题出现了,倒不如现在就要让他开始学习如何独立面对、管理自己的生活。至于是早一年还是晚一年毕业,这又有什么大的差别呢?与此相比,我们更希望他成为有社会经验和生活技能的人。

上述两段小故事不由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篇关于孩子是要“精养”还是“粗养”的文章。按我们中国人的通常标准,这两位家长的做法算是“粗养”了吧。

那孩子到底是“粗养”好还是“精养”好?这似乎是近年来国内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新话题。观察发现,家长们似乎更倾向于“精养”,产生这种结果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6+1”家庭结构,即家庭人员组成是“一个孩子+六个家长”。在这种家庭结构里,自然会让家长们对这个独苗苗倍感珍惜、百般呵护,“精细喂养”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上个月我回国,听到、看到的朋友或亲戚家大体也是这种格局:一个保姆、二位或四位老人以及两位家长共同照顾一个孩子。在这种众星拱月的结构模式中,六个大人也没能清闲下来,孩子小的时候,关注的是每日要吃什么,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就是关心各种兴趣学习班的事情,大人,孩子都很忙碌。在不经意间,都陷入了“精养”的格局。

回想我们这些60后、70后的童年时光,由于当初没有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更没有前述那样“6+1”的小环境条件,家里的兄弟姐妹多,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也就不存在“精养”这个问题。当大人们上班工作时,小孩子8、9岁就开始当家了。那时的小孩大多脖子上都会挂一个钥匙,每个小孩放学回到家都要先做一些家务,诸如打水、食堂打饭、扫地,甚至洗衣、照顾弟弟妹妹等等,家中每个成员不管大小都要承担一定的家务。而比较现在的孩子,包括到了大学的,没有做过家务的比比皆是。在滑铁卢这个地区,就有很多的陪读妈妈,其在加拿大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在生活上照顾孩子。这些被照顾的孩子基本上是90后的独身子,独立生活能力普遍比较差。
由此,我们做家长的是否要反省一下,是不是我们剥夺了孩子成长、成熟的机会?同时也错失了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经历呢?

如果娇纵孩子会带来如此后果,那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究其心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因为现在条件下娇纵孩子相对容易做到,而这种行为又能极大地满足了家长们被孩子需要的感觉,甚至会认为这是好爸爸、好妈妈应该做的。2) 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受了苦,他们千方百计想确保孩子们不会经历自己的困苦。3) 因为相对于教导、督促孩子做家务,自己动手做这些家务显得更容易、更快也更好。4) 因为不懂的如何不“娇纵”,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在上述几种心理作祟下,最终家长们选择自己把事情做了。

教育家德雷克斯说,“不要替代孩子做他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他的解释是,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不被娇纵时有多么能干,孩子们就吃亏了。如果父母长辈为孩子做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在剥夺孩子养成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孩子就不大可能培养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而一旦没有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孩子就不大可能在学校学得好,也不可能培养出成功人生所需要的技能。相反,如果父母花时间教导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并允许他们通过实践这些技能来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孩子就会掌握有价值的生活技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究竟是“精养”还是“粗养”好的选择,实际上是把孩子的教育绝对化、简单化了。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孩子的知识教育、性格及责任的培养方面,要力求“精细”一些,而在孩子的独立性、动手能力及主动性方面,应该让孩子多多参与,要适当“粗旷”一些。

很多时候,家长们不是不愿意去培养,而是苦于不知道如何培养,培养孩子需要了解,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儿童的发展心理学,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年龄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以及相对应的不同教养方法。培养孩子是一门学问,在北美的家教经典《正面管教》就介绍了家教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鼓励孩子,如何主持家庭会议,如何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主动性等等,目的是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出有自律,有责任感,有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这些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不单单是找到工作,而是懂得生活。不是“精养”和“粗养”哪个对,哪个好,而是什么时候应该“精”,什么时候应该“粗“,并且懂得如何操作,这才是家长们需要好好学习的内容。

萍说,“家长的应该懂得和孩子一起生活,不让孩子与生活脱节。”Mr. Pickel说,“我们培养孩子就是希望他懂得面对、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希望他成为有社会经验和生活技能的人。”我想这二位家长都是很“精心”地“粗养”自己的孩子,他们所做的恰恰就是在培养孩子们具有成功人生所应具备的社会和生活技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