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歲月中的一些前塵往事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過程,回想一下也可填補一些思維方式的空白。早熟的人,在三四歲發生的事都記得很清楚,尤其對於一些刺激腦袋的事情。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行凶的事件,很多兒童親眼目睹之後,終生難忘。其實早熟與遲熟都是由環境造成的,窮家孩子一早就懂事,富家子弟好像永遠長不大,天真無邪。我不算是一個早熟的孩子,但有些事情到了今天,在腦海中仍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越南偏遠的地區出生,是反法國殖民統治遊擊隊的據點之一。武裝衝突之事件頻仍,多在入夜之後發生。母親給我準備好一套黑色衣服,槍聲一響就穿上,是逃避戰火的特別裝備,在黑夜裏有保護色的作用。當時我大概只有四五歲,不知道為什麼要穿上這樣的衣服,只聽從大人的話,叫我穿就穿。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我對黑色仍存有莫名的恐懼感。

六歲時,父母終於決定離開局勢不穩定的小市鎮,遷往大城市居住。搬家的那一天,天氣酷熱,交通擠迫,運載我們的汽車要乘搭兩次渡輪才可抵達目的地。我從來未試過搭乘長途汽車,困在火爐一般車廂內,簡直是一場酷刑。我沒有哭,只是感到很受委屈,為什麼要搬家呢?二百公里左右的路程,足足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入夜之後才抵達堤岸市。這些難忘的經歴,使「安居」成為我日後追求的人生目標之一。其實我對舊居依依不捨,曾回去尋根。

小時候,最喜歡是過新年(農曆春節),有新衣服,新皮鞋,有很多好吃的東西,可以逗利是,看舞獅,燒炮仗,節目接二連三而至。春節期間,父母很少如平常的日子一樣地看管我們,什麼事都似乎可以網開一面。這樣的好時光,可惜很快就過,總是依依不捨。這些都是超越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了,如今過年有如平常過日子,平平淡淡,尤其旅居在異邦多年之後,習慣了入鄉隨俗,對中國傳統的節日逐漸淡薄。

父母都是從中國的農村移居越南的,和其他同鄉聚居一起,一切生活習慣沒有太大改變,交流用的都是中國的方言,俗稱鄉下話。小時候,習慣了聽他們的鄕下話,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移居到大城市之後,發覺講鄉下話的人很「老土」,難登大雅之堂。不過,隔了多年之後,回鄉(中國大陸)探親,聽到鄕下話感到很親切。自己錯過了學習的機會,有點後悔。保護方言成為一項神聖的任務,可見方言是何等重要。

開始工作之後,英語成為求職必備的重要條件之一。我努力學習,進步神速,並以此為榮。不過仍未變了「黃皮白心」的怪物,對中國人説洋語。但由於顧此失彼,我的中文開始退步了,執筆忘字,讀不通很多中文古籍,感到愧為炎黃子孫。直到退休之後我才急起直追,亡羊補牢,希望為時未晚。我一直提醒兒女不要忘本,鼓勵在加拿大出生的孫兒學習中文。中國崛起,中文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不懂中文將會被視為追不上時代,失去與中國大陸營商及文化交流的機會。中國文化精深廣博,猶如一座大山,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中文便是開啟這座文化寶藏大門的鑰匙,很多人都希望擁有。

加拿大地大物博,風景優美,和平稳定,多元文化融合之邦,歡迎移民,是我退休後定居的最理想選擇。我按照計劃在1995年移居這裡,一直享受著預期的美好生活,大概會在此安度晚年。殊不知,加拿大與中國的關係在最近的幾年,發生巨大變化,而且朝著反方向發展,令我感到憂心忡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對很多人來說,記憶猶新,日裔僑民曾遭受不公平的對待,被軟禁在集中營內,直到戰後才䆁放。假設中國與加拿大之間發生戰事,加籍的華人會否遭受同一命運?對此,有人說,不要杞人憂天。其實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危機意識不可缺少,否則事到臨頭束手無策。移民當年,心情興奮,哪裡會想到會受到這些變化困擾?

時間和環境都會改變我們對一些事物的思維及判斷,昨天認為合理的事,今天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未來變化一直都是難以預測的,只有見步行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