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不可取,自卑更可悲

中國人自稱中華民族是個禮義之邦,主張做人要謙卑。我們從小就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加上父母不厭其煩地從旁提示,久而久之,在心底裏將這種道德觀念形成了做人處世的「金科玉律」。

在中國人的家庭,遇到有客到訪,孩子們都只能在旁聆聽,不能隨便發言,除非得到長輩的示意及准許,否則會被指責為無禮。由於這種束縛,中國孩子長大後很少有發表欲,亦不善於言辭,在公眾場所經常保持緘默。其實這樣是很吃虧的,因為三緘其口,容易被誤認為「接受」及「同意」或者「毫無意見」,但最怕的還是被人視為「胸無點墨」,可任人擺佈。如果有意從政的話,能言善辯是個必要條件。只要看一看加拿大議會內的爭論,就知道「唇槍舌劍」之厲害,「強詞奪理」可造成的聲勢。

過分謙卑可能會變成一種虛偽,被視為缺乏誠意。我在日本的商業交往中就遇過不少這樣的情景,見面時對你打恭作揖,什麼都是:「是、是、是」,什麼都是:「無問題」。原來真正的意義是:「是的,無問題,我們可以繼續討論。」未了解這種文化之前,我曾經誤會,以為談判已經達成,殊不知正在開始。

謙卑的反面是驕傲或者自大,是過分自信及自滿引發之毛病。這種行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更加是不可取的,他們認為驕者必敗。我對此只同意一半,尤其對一些小孩子的行為來說,我寧願看見他們有點驕傲或自大,這是一種信心的表現,但不願看見他們流露著明顯的自卑感,是看不起自己,處處不如人,失去信心的表現。譬如:兩個孩子因為某種原因引起爭執,繼而動武。信心十足那個,不會顧慮後果,勇往直前;沒有信心那個,對方未動手就已經夾著尾巴逃之夭夭。假設我是父母,當然不希望孩子和別個孩子打架,但如果防止不了,就讓他們體驗一下以武力解決問題的滋味。其實勝負不重要,打敗了,自我檢討,吸取教訓,重整旗鼓。未動手就認輸那個,實在窩囊,將來怎能應付更大的挑戰?我認為自大的孩子受過重創之後,就會改過自新,從善如流;但性格自卑的孩子,就不容易消除這種弱點,永遠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

某名人曾經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當今暴力泛濫的社會,這是對付暴力最有效的手段。耶穌主張的「打不還手」,甘地領導的「非暴力革命」,在當今之世,只會縱容暴力。

二十年前一個旅居加拿大的華人藝術家返回中國講學,身邊有兩個隨從的洋學生。接待人員試過誤認洋學生為主講人,將藝術家冷落了,當然立刻就發現及改正過來。雖然這是一件小意外,但足以反映中國同胞那種崇洋的心態何其嚴重。這是一種華人比不上洋人的自卑感的表現,令人沮喪不已!今天的中國,不再是往日的中國,中國人崇洋的心態大概已經逐漸消除。反過來,已經有人批評中國人變得很驕傲,財大氣粗的行為到處可見。

其實過分自卑與過分自大都不可取。自卑者十分可憐及可悲,永遠抬不起頭來;自大者為人膚淺,入世不深,不知一山還有一山高。我個人的看法,自卑者患的是重症,康復的途徑比較長;自大者患的是輕症,治療方案比較簡單,容易康復。(文/黃啟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