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的父亲

一个好的父亲不仅是家庭的稀缺品,更是一个和谐社会的责任担当。而家庭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细胞组成部分,如果一旦离开了它的支撑,那么整个的社会就有分崩离析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我们讨论什么是一个“好父亲”的时候,其实往往也是在反思什么是一个好的社会。

以父亲那一代人为代表的中国农民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七十多年的时代变迁,他们更是经济结构剧烈运动下的被动牺牲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几乎每一个机关单位都有贪污腐败,几乎每一个村镇县市都有黑社会组织,几乎每一个公司企业都压榨过农民工,这就是中国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以及仇富现象的根源之所在。说到底老百姓仇视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背后的不公平、不正义。

二零一二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的喜庆氛围时,父亲却陷入了深刻的思考当中。他敏锐的察觉到“反腐败运动”只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在辞世之前的一次“回光返照”。反腐败运动的实质是“一批既得利益者和另一批既得利益者之间发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和老百姓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首先反腐最大的好处就是国家可以从贪官污吏手中合法的窃取民脂民膏,其次是有选择性的整理了官僚队伍,最后是顺便为老百姓伸张了正义。老百姓在这场反腐败的斗争当中,除了舒展一口怨气以外,什么实惠的东西都没有得到。他们被贪官污吏伤害的善良心灵该向谁讨回来?社会缺失的公平公正又该向谁来追偿?我们以后该如何跳出“历史的周期率”呢?

有一次,我尝试问父亲:“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社会吗?”他反问我:“你见过完美、理性而又没有缺点的人吗?”我回答说没有。只见父亲一本正经的说:“在极大的诱惑面前而没有风险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能抵抗这种诱惑,人永远是欲望的产物。” 从父亲的思考中,我得出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由于人天生自私的本性和认知上的局限性,使得很多人为了所谓的美好理想不择手段。尤其是掌握权力的政治人物,他们往往打着理想的旗号做恶,也违背了最基本的社会常识,理想经常是他们制造罪恶的挡箭牌,进而酿成了许多惨绝人寰的悲剧。有太多的人被利益所蒙蔽,妄图通过暴力的手段去达到所谓善的目的。他们所推崇的那种理想,一定是非理性的空想,永远不可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

父亲是一个吃过大苦的人,他一直都坚信一句至理名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吃的苦越多就越对这种话产生厌恶感。他常常在想:“这个世界上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成千上万,可真正出人头地的又有几人呢?”后来他慢慢的领悟到什么“70岁老人捡垃圾供养大学生”、“残疾人补裤裆月入过万”以及“年幼姐姐背着弟弟徒步去上学”等等之类的励志故事,都是别有用心的人为了稳定民心,操纵舆论来特意宣传穷人逆袭,它旨在摧毁人民群众的反抗意志,以达到他们刻意用典型人物来麻痹大众精神的目的。

父亲过了六十岁以后,不断的和身边的人探讨人生的得与失,他惊奇的发现眼前的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金融资本阶段的时候,这种竞争是恶性的,我叫做“以恶制恶”,一定是一个“竞劣机制”,谁比谁更坏。现在你仔细观察中国社会,你去找找那些暴富的、短期内成为“土豪”的,当然他们雇了一批无聊的小文人来帮他们包装这个发迹史,都是说的很冠冕堂皇的。但如果你真的去调查了,你会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这个竞劣的机制它所形成的人心向背开始发生潜在的静悄悄的改变。人们不再以向善、有德为做人标准。于是,在这个社会上人们看到的就是,那些短期暴富的人,站在台上大言不惭的讲述着成功故事,再经过各种各样的包装后变成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心灵鸡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突然就对房地产开发的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关注房地产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要买房,而是为了要揭开其中的奥秘。在经过一系列的思考以及询问附近懂得财经常识的人后,他终于揭开了房地产的黑幕。原来,在房地产的背后一直存在着一只黑手,专门去掏空买房者的储蓄,甚至还会拿走你往后三十年的时间。房地产、银行以及躲在背后的政府三方一体不断的反复宣传城镇化有助于家庭的未来,并买通媒体操纵房价上涨,而且还鼓励贷款买房。这个方案刚出台不久,便得到了多方利益集团的支持,他们都在配合把房价往上推。表面上看购房者有了房子,开发商赚取了本金,银行得到了利息,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可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开发商和银行只是政府的两只马前卒,用房子垄断购房者往后三十年的时间才是唯一的目的,也是国家为了防止中产阶级做大做强的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点,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购房者需要深思的地方。

我经常询问父亲:“该如何看待苦难?”他语重心长的解释道:“苦难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就是灾难。我们当中大多数的人既对苦难认识不深刻,也没有对抗苦难的能力。所谓苦难就是财富,也是相对而言。”比如写出《百年孤独》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包括我们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文学家,都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涅槃重生。而大多数普通人在经历过苦难后,通常表现的都是龌蹉和萎缩,根本无法从苦难当中汲取精神养分,很多时候他们学会的都是麻木和冷漠,甚至偶尔会展示出毫无人性光辉可言的残忍。余华在小说《活着》里说过:“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你没法躲开苦难,你没有能力躲开苦难,你也没有资格躲开苦难。”巴尔扎克也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只有历练风霜,才能方显沧海横流。多少流逝的苦难在岁月的漩涡里从此徘徊,或者只有每个家人才会记得父亲这一厚重而又艰辛的角色。又或许没有人记得,曾经一个为生活努力且思想至今不能解脱的生命存在过。父亲的一生,更像是是一部曲折而又没有结尾的小说,但活起来成为一首浪漫感人的诗歌,也许才是他一生最好的归宿。(文/潘振荣)

发表回复